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斜拉桥的发展与概述 | 第10-14页 |
1.1.1 斜拉桥的概述 | 第10-11页 |
1.1.2 国内外斜拉桥的发展 | 第11-12页 |
1.1.3 多塔斜拉桥的发展与结构特征 | 第12-14页 |
1.2 大跨度铁路斜拉桥应用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1 应用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1.2.2 双塔单主跨铁路斜拉桥 | 第15页 |
1.2.3 多塔多主跨铁路斜拉桥 | 第15-16页 |
1.3 钢箱-钢桁叠合梁斜拉桥应用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4 车桥耦合振动研究简介 | 第16-20页 |
1.4.1 国外车—桥振动研究历史回顾 | 第17-19页 |
1.4.2 国内车—桥振动研究历史回顾 | 第19-20页 |
1.5 研究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1.5.1 选题的工程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5.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2 车桥动力系统振动分析模型 | 第22-41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桥梁模型的建立 | 第22-25页 |
2.2.1 钢箱-钢桁叠合主梁的模拟 | 第22页 |
2.2.2 桥塔的模拟 | 第22-24页 |
2.2.3 斜拉索模拟 | 第24-25页 |
2.2.4 阻尼矩阵的形成 | 第25页 |
2.3 车辆模型的建立 | 第25-38页 |
2.3.1 车辆空间位移模式 | 第25-28页 |
2.3.2 车辆空间振动总势能的计算 | 第28-38页 |
2.3.3 车辆刚度、阻尼、质量及荷载矩阵的生成 | 第38页 |
2.4 车-桥耦合空间振动方程的建立与求解 | 第38-40页 |
2.4.1 空间振动方程的建立 | 第38-39页 |
2.4.2 振动方程的求解 | 第39-40页 |
2.5 本章小节 | 第40-41页 |
3 列车运行安全性和旅客乘坐舒适性的评价准则 | 第41-45页 |
3.1 列车运行的安全性标准 | 第41-42页 |
3.2 列车运行的舒适性标准 | 第42-43页 |
3.3 桥梁的动力性能标准 | 第43-44页 |
3.4 本文选用列车运行安全性与舒适性评价标准 | 第44-45页 |
4 三塔钢箱钢桁叠合梁斜拉桥自振特性及列车走行性分析 | 第45-59页 |
4.1 引言 | 第45页 |
4.2 工程概况 | 第45-47页 |
4.3 全桥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7-48页 |
4.4 桥梁自振特性分析 | 第48-52页 |
4.5 列车走行性分析 | 第52-58页 |
4.5.1 计算结果 | 第52-57页 |
4.5.2 结果分析 | 第57-5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5 三塔钢箱-钢桁叠合梁斜拉桥刚度的影响参数分析 | 第59-82页 |
5.1 分析内容 | 第59页 |
5.1.1 动力特性分析 | 第59页 |
5.1.2 列车走行性分析 | 第59页 |
5.2 桁宽敏感性分析 | 第59-64页 |
5.2.1 桁宽对动力特性的影响 | 第59-60页 |
5.2.2 桁宽对车桥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60-64页 |
5.3 桁高敏感性分析 | 第64-69页 |
5.3.1 桁高对动力特性的影响 | 第64-65页 |
5.3.2 桁高对车桥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65-69页 |
5.4 中塔刚度敏感性分析 | 第69-73页 |
5.4.1 中塔刚度对动力特性的影响 | 第69页 |
5.4.2 中塔刚度对车桥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69-73页 |
5.5 稳定索刚度敏感性分析 | 第73-77页 |
5.5.1 稳定索刚度对动力特性的影响 | 第73-74页 |
5.5.2 稳定索刚度对车桥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74-77页 |
5.6 二期恒载敏感性分析 | 第77-81页 |
5.6.1 二期恒载对动力特性的影响 | 第77-78页 |
5.6.2 二期恒载对车桥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78-81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6.1 结论 | 第82-83页 |
6.2 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参于科研情况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