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研究方法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隧道工程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2 偏压隧道洞口段地质条件及偏压特征 | 第21-33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21-26页 |
2.1.1 场地位置及地形地貌 | 第21-22页 |
2.1.2 区域地质构造 | 第22页 |
2.1.3 隧道区地层岩性构成 | 第22-23页 |
2.1.4 水文气象 | 第23页 |
2.1.5 隧道区各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设计参数取值 | 第23-25页 |
2.1.6 隧道围岩分级 | 第25-26页 |
2.2 公路隧道偏压成因 | 第26-28页 |
2.2.1 地形偏压 | 第26-27页 |
2.2.2 地质偏压 | 第27页 |
2.2.3 施工偏压 | 第27-28页 |
2.3 各类型偏压隧道受力特点 | 第28-30页 |
2.3.1 地形偏压隧道受力特点 | 第28页 |
2.3.2 地质偏压隧道受力特点 | 第28-29页 |
2.3.3 浅埋连拱偏压隧道受力特点 | 第29页 |
2.3.4 小净距偏压隧道受力特点 | 第29-30页 |
2.4 偏压隧道衬砌措施 | 第30-31页 |
2.4.1 隧道围岩支护的一般方法 | 第30页 |
2.4.2 复杂围岩条件下的支护方法 | 第30-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3 偏压隧道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 第33-57页 |
3.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33-38页 |
3.1.1 模型建立原则 | 第33-34页 |
3.1.2 模型的假设和简化 | 第34页 |
3.1.3 Midas/GTS简介 | 第34-35页 |
3.1.4 模型建立 | 第35-38页 |
3.2 数值模型计算结果准确性验证 | 第38-54页 |
3.3 隧道偏压状态随其埋深变化分析 | 第54-5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4 偏压隧道空间条件对偏压特征影响分析 | 第57-101页 |
4.1 埋深及坡角对偏压隧道变形的影响 | 第57-62页 |
4.2 不同埋深及偏压角度下的围岩支护优化 | 第62-99页 |
4.2.1 埋深15m时不同边坡坡角下的支护优化研究 | 第62-75页 |
4.2.2 埋深25m时不同边坡坡角下的支护优化研究 | 第75-87页 |
4.2.3 埋深35m时不同边坡坡角下的支护优化研究 | 第87-9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5 偏压小净距隧道的施工顺序及锚杆支护优化研究 | 第101-123页 |
5.1 小净距隧道的判定 | 第101-102页 |
5.2 各埋深及边坡坡角下围岩位移初步分析 | 第102-110页 |
5.3 不同埋深及边坡坡角下隧道开挖顺序的优化分析 | 第110-119页 |
5.3.1 坡角15°时的开挖顺序优化分析 | 第110-113页 |
5.3.2 坡角25°时的开挖顺序优化分析 | 第113-116页 |
5.3.3 坡角35°时的开挖顺序优化分析 | 第116-119页 |
5.4 小净距隧道支护优化 | 第119-12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1-12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23-127页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123-124页 |
6.2 对未来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124-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3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3-135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