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二章 西安市城中村的形成及项目融资分析 | 第17-26页 |
2.1 城中村的成因 | 第17-18页 |
2.1.1 快速城市化进程是城中村形成的直接原因 | 第17页 |
2.1.2 城乡二元体制是城中村形成的根本原因 | 第17页 |
2.1.3 经济利益驱动是城中村形成的推动力量 | 第17-18页 |
2.2 西安市城中村形成的阶段 | 第18-19页 |
2.3 城中村社会影响的复杂性及其改造的必然性 | 第19-21页 |
2.3.1 城中村存在的社会问题 | 第19-20页 |
2.3.2 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 | 第20页 |
2.3.3 城中村改造的复杂性 | 第20-21页 |
2.4 城中村改造中的项目融资 | 第21-26页 |
2.4.1 什么是项目融资 | 第21页 |
2.4.2 项目融资独有的特点 | 第21-22页 |
2.4.3 项目融资的参与者 | 第22页 |
2.4.4 适用范围 | 第22页 |
2.4.5 项目融资模式 | 第22-24页 |
2.4.6 城中村改造中的项目融资 | 第24页 |
2.4.7 城中村改造中的融资必要性 | 第24-25页 |
2.4.8 城中村改造中项目融资的可行性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城中村改造中PPP融资模式分析 | 第26-33页 |
3.1 目前存在的融资模式优缺点分析 | 第26-29页 |
3.1.1 政府资金投入型融资模式 | 第26-27页 |
3.1.2 村集体自行筹资融资模式 | 第27-28页 |
3.1.3 村集体与开发商合作筹资融资模式 | 第28-29页 |
3.2 PPP融资模式在城中村改造中的应用 | 第29-33页 |
3.2.1 PPP融资模式分析 | 第29-32页 |
3.2.2 PPP融资模式在城中村改造中的应用优势 | 第32-33页 |
第四章 陈家寨村改造 | 第33-37页 |
4.1 陈家寨村概况 | 第33-34页 |
4.2 陈家寨村改造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34-35页 |
4.2.1 改造的必要性 | 第34页 |
4.2.2 改造的可行性 | 第34-35页 |
4.3 无形改造工作 | 第35-36页 |
4.3.1 农村户口转为居民户口 | 第35页 |
4.3.2 经济体制改造方案 | 第35页 |
4.3.3 撤村建居 | 第35页 |
4.3.4 社会保障 | 第35-36页 |
4.3.5 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 | 第36页 |
4.4 有形改造工作 | 第36-37页 |
4.4.1 实施主体及改造模式 | 第36页 |
4.4.2 规划与土地利用方案 | 第36-37页 |
第五章 陈家寨村改造的经济分析 | 第37-43页 |
5.1 陈家寨村改造的复建标准及复建规模 | 第37页 |
5.2 陈家寨村改造的成本测算 | 第37-40页 |
5.3 陈家寨村改造的经济测算 | 第40-43页 |
5.3.1 基本数据的确定 | 第40页 |
5.3.2 财务分析 | 第40-42页 |
5.3.3 项目重点环节 | 第42-43页 |
第六章 陈家寨村改造的项目融资管理 | 第43-51页 |
6.1 陈家寨村改造采用的运作模式 | 第43-45页 |
6.2 陈家寨村改造融资模式分析 | 第45-46页 |
6.2.1 陈家寨村PPP融资模式组织结构 | 第45页 |
6.2.2 陈家寨村PPP融资模式融资结构 | 第45-46页 |
6.3 陈家寨村改造融资模式评价 | 第46-48页 |
6.3.1 城中村改造项目得以进行 | 第46-47页 |
6.3.2 改造后村民收入情况 | 第47-48页 |
6.3.3 改造的社会效益 | 第48页 |
6.4 城中村改造存在的风险 | 第48-51页 |
6.4.1 政策风险 | 第48页 |
6.4.2 开发商面临严重的资金问题 | 第48-49页 |
6.4.3 开发强度风险分析 | 第49页 |
6.4.4 预期的住房价格定位风险 | 第49-50页 |
6.4.5 项目定位风险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