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第15-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2 创新点 | 第15-17页 |
第2章 高职院校非在编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基本理论 | 第17-23页 |
2.1 高职院校非在编教师工作满意度的概念解析 | 第17-18页 |
2.1.1 高职院校与非在编教师的含义 | 第17页 |
2.1.2 高职院校非在编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含义 | 第17-18页 |
2.2 高职院校非在编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2.2.1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 第18页 |
2.2.2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 第18-19页 |
2.2.4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 第19页 |
2.3 高职院校非在编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分析维度 | 第19-20页 |
2.4 高职院校非在编教师工作满意度的测量方法 | 第20-23页 |
2.4.1 问卷调查法 | 第20-22页 |
2.4.2 访谈法 | 第22-23页 |
第3章 高职院校非在编教师工作满意度调研情况说明 | 第23-27页 |
3.1 调研对象情况简介 | 第23-24页 |
3.2 工作满意度测量方案设计 | 第24-25页 |
3.2.1 选择测量方法 | 第24页 |
3.2.2 选择测量工具 | 第24页 |
3.2.3 测量体系的计分方法 | 第24-25页 |
3.3 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设计 | 第25-27页 |
3.3.1 问卷设计的思路 | 第25页 |
3.3.2 问卷设计的基本步骤 | 第25页 |
3.3.3 问卷的语言设计 | 第25-27页 |
第4章 高职院校非在编教师工作满意度调研结果统计与分析 | 第27-34页 |
4.1 对被调查者基本信息的统计分析 | 第27-29页 |
4.2 对不同维度数据的统计分析 | 第29-34页 |
4.2.1 不同性别的非在编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统计分析 | 第29-30页 |
4.2.2 不同年龄的非在编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统计分析 | 第30页 |
4.2.3 不同学历的非在编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统计分析 | 第30-31页 |
4.2.4 不同职称的非在编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统计分析 | 第31页 |
4.2.5 不同岗位性质的非在编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统计分析 | 第31-32页 |
4.2.6 不同工作年限的非在编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统计分析 | 第32页 |
4.2.7 不同专业类型的非在编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统计分析 | 第32-33页 |
4.2.8 不同月均收入的非在编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统计分析 | 第33-34页 |
第5章 提升高职院校非在编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对策 | 第34-41页 |
5.1 重视和利用保健因素的作用 | 第34-37页 |
5.1.1 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 第34页 |
5.1.2 形成正确的职业定位 | 第34-35页 |
5.1.3 改善高职院校非在编教师的生活条件 | 第35页 |
5.1.4 建立公平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和晋升制度 | 第35-36页 |
5.1.5 营造人性化的科研环境 | 第36-37页 |
5.2 加强学院制度建设,为教师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 第37-39页 |
5.2.1 健全非在编教师聘任机制 | 第37页 |
5.2.2 不断完善对非在编教师的考核机制 | 第37-38页 |
5.2.3 建立非在编教师进修晋升机制 | 第38-39页 |
5.3 提高非在编教师们的自我调节能力 | 第39-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6-47页 |
附件 | 第47-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