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土壤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磷酸盐和硫化亚铁微粒对铅污染土壤联合修复试验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7页
1 绪论第10-20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1-17页
        1.2.1 土壤铅污染概况第11-12页
        1.2.2 铅污染土壤修复方法第12-13页
        1.2.3 化学稳定化修复药剂第13-17页
    1.3 课题研究意义第17页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第17-20页
        1.4.1 研究目的第17页
        1.4.2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4.3 技术路线第18-20页
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0-32页
    2.1 供试土样与稳定剂制备第20-21页
        2.1.1 土样制备第20-21页
        2.1.2 硫化亚铁微粒制备第21页
    2.2 实验试剂与设备第21-22页
        2.2.1 实验试剂及材料第21-22页
        2.2.2 实验仪器设备第22页
    2.3 实验方法第22-29页
        2.3.1 铅污染土壤修复及影响因素研究第22-25页
        2.3.2 修复后土壤作为填埋场覆土试验研究第25-29页
    2.4 分析测定方法第29-31页
    2.5 数据处理方法第31-32页
3 磷酸盐及硫化亚铁微粒对铅污染土壤稳定化修复性能研究第32-52页
    3.1 磷酸盐稳定化修复效果第32-39页
        3.1.1 水溶液中Pb的稳定化第32-34页
        3.1.2 土壤中Pb的稳定化第34-39页
    3.2 FeS微粒稳定化修复效果第39-45页
        3.2.1 水溶液中Pb的稳定化第39-40页
        3.2.2 土壤中Pb的稳定化第40-45页
    3.3 复合药剂稳定化修复效果第45-48页
        3.3.1 复合药剂添加顺序第45-46页
        3.3.2 土壤中铅的稳定化第46-48页
    3.4 长期稳定性研究第48-49页
    3.5 二次污染研究第49-51页
    3.6 本章小结第51-52页
4 铅污染土壤稳定化影响因素及机理研究第52-62页
    4.1 影响因素研究第52-54页
        4.1.1 含水率影响第52-53页
        4.1.2 混合方式影响第53-54页
    4.2 稳定化机理研究第54-60页
        4.2.1 修复后土壤中铅的赋存形态第54-55页
        4.2.2 修复后土壤及生成物特性分析第55-60页
    4.3 本章小结第60-62页
5 修复后土壤特性及其作为垃圾填埋场覆土试验研究第62-74页
    5.1 修复后土壤理化特性分析第62-64页
    5.2 模拟渗滤液淋滤条件下铅和磷的浸出和分布第64-68页
        5.2.1 铅和磷的浸出特性第64-66页
        5.2.2 土壤中铅的分布规律第66-68页
    5.3 修复土壤作为填埋覆土适宜性分析第68-72页
        5.3.1 理化特性对比第68-69页
        5.3.2 淋滤液pH变化第69-70页
        5.3.3 污染物浸出浓度影响分析第70-72页
    5.4 本章小结第72-74页
6 结论与建议第74-76页
    6.1 结论第74-75页
    6.2 建议第75-76页
致谢第76-78页
参考文献第78-84页
附录第84页
    A.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4页
    B.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研的课题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抗倒酯和抗倒酸在农田土壤中的消解及其吸附
下一篇:水华蓝藻胞外聚合物对高岭土吸附镉和铜的影响及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