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致谢 | 第7-10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一、《总目》魏晋子书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二、具体研究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总目》魏晋子书概观 | 第14-26页 |
第一节 《总目》对于子部之认识 | 第15-20页 |
1、百氏皆杂学 | 第15-16页 |
2、释道末位,兵家第二 | 第16-18页 |
3、法家独立,名墨入杂 | 第18-19页 |
4、实用书籍地位提升 | 第19-20页 |
第二节 《总目》类目的科学化 | 第20-23页 |
1、《总目》类目设置 | 第20-21页 |
2、魏晋子书入类之变化 | 第21-23页 |
第三节 魏晋子书的特殊性 | 第23-26页 |
第二章 《总目》魏晋子书提要辨证 | 第26-56页 |
第一节 卷九十一——卷一百十一 | 第26-38页 |
第二节 卷一百十二——卷一百三十九 | 第38-46页 |
第三节 卷一百四十——卷一百四十七 | 第46-56页 |
第三章 《总目》魏晋子书提要之学术思想探微 | 第56-65页 |
第一节 《总目》官学约束下的学术判断 | 第56-62页 |
1、羽翼儒教 | 第56-58页 |
2、补益经史 | 第58-61页 |
3、崇尚雅正 | 第61-62页 |
第二节 官学与学术的双重影响——以《元包》提要为例 | 第62-65页 |
1、官学与学术的博弈 | 第62-64页 |
2、象数之学的学术原则 | 第64页 |
3、忠君爱国的儒家道统 | 第64-65页 |
第四章 《总目》魏晋子书来源相关问题考论 | 第65-75页 |
第一节 《永乐大典》本之辑佚 | 第65-71页 |
1、世无传本,全部辑佚自《永乐大典》 | 第66-68页 |
2、全部辑佚自《永乐大典》且内容多于存世典籍 | 第68-69页 |
3、《永乐大典》辑佚本与存世典籍互补 | 第69-70页 |
4、误认典籍亡而辑佚《永乐大典》 | 第70-71页 |
第二节 书籍来源异同考论 | 第71-75页 |
结语 | 第75-76页 |
附表一 史志目录子部类目变化 | 第76-77页 |
附表二 书籍入类变化 | 第77-80页 |
附表三 《大典》本辑佚前之存佚 | 第80-82页 |
附表四 书籍来源对比 | 第82-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1页 |
一、原典文献 | 第86-88页 |
二、研究专著 | 第88-89页 |
三、研究论文 | 第89-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