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韩愈诗考异”文本及考校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7-13页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第7-8页 |
二、研究现状分析 | 第8-9页 |
三、研究目标与方法 | 第9-10页 |
四、本文创新之处 | 第10-13页 |
第一章 朱熹“韩愈诗考异”生成背景及文本源流 | 第13-24页 |
第一节 “韩愈诗考异”生成背景 | 第13-17页 |
一、中唐的韩诗研究 | 第13-14页 |
二、晚唐五代的韩诗研究 | 第14-15页 |
三、两宋的韩诗研究 | 第15-17页 |
第二节 “韩愈诗考异”文本源流 | 第17-24页 |
一、韩集版本源流简述 | 第17-21页 |
二、《昌黎先生集考异》的编纂与流传 | 第21-24页 |
第二章 “韩愈诗考异”校勘与考证 | 第24-105页 |
第一节 校勘态度及方法 | 第24-50页 |
一、校勘态度 | 第24-32页 |
二、校勘方法 | 第32-50页 |
第二节 考证内容 | 第50-105页 |
一、保存异文 | 第51-75页 |
二、审定字音 | 第75-80页 |
三、训字释词 | 第80-87页 |
四、名物考订 | 第87-95页 |
五、疏通释义 | 第95-105页 |
第三章 文势法成就 | 第105-124页 |
第一节 随诗解义,上下互证 | 第106-112页 |
第二节 力去陈言,文从字顺 | 第112-117页 |
第三节 纠正好奇,平易自在 | 第117-124页 |
第四章 义理法成就 | 第124-134页 |
第一节 理学视角下的韩愈 | 第124-126页 |
第二节 义理校勘论 | 第126-134页 |
一、引儒家经典校韩诗 | 第127-128页 |
二、义理之法校韩诗 | 第128-134页 |
余论 | 第134-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39页 |
致谢 | 第139-141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41-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