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1-32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2 生活垃圾渗滤液概述 | 第11-13页 |
1.2.1 垃圾渗滤液的产生及水质特征、危害 | 第11-12页 |
1.2.2 垃圾渗滤液的水质影响因素 | 第12-13页 |
1.3 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 | 第13-29页 |
1.3.1 利用自然条件处理垃圾渗滤液 | 第13-15页 |
1.3.2 生物和生物化学法 | 第15-18页 |
1.3.3 物理法 | 第18-20页 |
1.3.4 化学和电化学法 | 第20-29页 |
1.4 垃圾渗滤液中有机物变化特征的光谱分析方法 | 第29-31页 |
1.4.1 荧光光谱分析法 | 第29-30页 |
1.4.2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法 | 第30-31页 |
1.5 研究目的、内容和创新之处 | 第31-32页 |
2 实验用垃圾渗滤液概述 | 第32-35页 |
2.1 渗滤液的水质特征 | 第32页 |
2.2 处理工艺过程及效果评价 | 第32-35页 |
3 化学混凝沉淀实验 | 第35-39页 |
3.1 实验目的 | 第35页 |
3.2 实验材料、分析测试项目及方法 | 第35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35页 |
3.2.2 分析测试项目及方法 | 第35页 |
3.3 混凝影响因素实验 | 第35-36页 |
3.3.1 PAC投加时最佳初始pH的确定实验 | 第35页 |
3.3.2 最佳pH条件下,PAM最佳投加量的确定实验 | 第35-36页 |
3.3.3 最佳PAM投加量、pH条件下,PAC最佳投加量的确定实验 | 第36页 |
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6-39页 |
3.4.1 PAC投加时最佳初始pH的确定实验 | 第36-37页 |
3.4.2 最佳pH条件下,PAM最佳投加量的确定实验 | 第37页 |
3.4.3 最佳PAM投加量、pH条件下,PAC最佳投加量的确定实验 | 第37-39页 |
4 电解参数实验 | 第39-46页 |
4.1 实验目的 | 第39页 |
4.2 实验材料、分析测试项目及方法 | 第39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39页 |
4.2.2 实验装置及仪器 | 第39页 |
4.2.3 分析测试项目及方法 | 第39页 |
4.3 实验过程 | 第39-41页 |
4.3.1 预实验 | 第40页 |
4.3.2 正交实验 | 第40页 |
4.3.3 电解初始pH、时间、初始电压和极板间距对实验对象的降解效果实验 | 第40-41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41-46页 |
4.4.1 预实验结果 | 第41页 |
4.4.2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第41-42页 |
4.4.3 电解初始pH、时间、初始电压和极板间距对实验对象的降解效果实验 | 第42-46页 |
5 化学混凝和电解联合处理垃圾渗滤液实验 | 第46-48页 |
5.1 实验目的 | 第46页 |
5.2 实验材料、装置、分析测试项目及方法 | 第46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46页 |
5.2.2 实验装置及仪器 | 第46页 |
5.2.3 分析测试项目及方法 | 第46页 |
5.3 实验过程 | 第46-47页 |
5.3.1 混凝实验+电解实验 | 第46页 |
5.3.2 电解实验+混凝实验 | 第46-47页 |
5.4 结果讨论 | 第47-48页 |
6 光谱分析 | 第48-57页 |
6.1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 第48-55页 |
6.1.1 分析目的 | 第48页 |
6.1.2 仪器和实验条件 | 第48页 |
6.1.3 样品制备和预处理 | 第48页 |
6.1.4 结果与讨论 | 第48-54页 |
6.1.5 小结 | 第54-55页 |
6.2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第55-57页 |
6.2.1 分析目的 | 第55页 |
6.2.2 仪器和方法 | 第55页 |
6.2.3 样品预处理 | 第55页 |
6.2.4 结果与讨论 | 第55-57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7.1 结论 | 第57-58页 |
7.2 展望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附录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