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15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1.2 栽培措施对药用植物生长和形态特征的影响 | 第10-12页 |
| 1.2.1 遮阴对药用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0-11页 |
| 1.2.2 种植密度对药用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1页 |
| 1.2.3 施肥对药用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1-12页 |
| 1.3 栽培措施对药用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12-13页 |
| 1.3.1 遮阴对药用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12页 |
| 1.3.2 种植密度对药用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12-13页 |
| 1.3.3 施肥对药用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13页 |
| 1.4 栽培措施对药用植物次生代谢的影响 | 第13-14页 |
| 1.4.1 遮阴对药用植物次生代谢组分的影响 | 第13-14页 |
| 1.4.2 施肥水平对药用植物次生代谢组分的影响 | 第14页 |
| 1.5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试验设计和研究内容 | 第15-18页 |
| 2.1 试验地概况 | 第15页 |
| 2.2 试验设计 | 第15-16页 |
| 2.3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2.3.1 栽培措施对白及生长特性及品质指标的影响 | 第16页 |
| 2.3.2 栽培措施对白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16页 |
| 2.3.3 栽培措施对白及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影响 | 第16-17页 |
| 2.4 技术路线 | 第17页 |
| 2.5 数据处理 | 第17-18页 |
| 第三章 不同栽培措施对白及生长性状和形态特征的影响 | 第18-44页 |
| 3.1 试验材料 | 第18页 |
| 3.2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18页 |
| 3.3 结果分析 | 第18-42页 |
| 3.3.1 不同栽培措施对白及苗高的影响 | 第18-20页 |
| 3.3.2 对白及分茎的影响 | 第20-22页 |
| 3.3.3 对白及地径的影响 | 第22-24页 |
| 3.3.4 对白及叶长的影响 | 第24-26页 |
| 3.3.5 对白及叶宽的影响 | 第26-28页 |
| 3.3.6 对白及根数的影响 | 第28-30页 |
| 3.3.7 对白及冠鲜重的影响 | 第30-32页 |
| 3.3.8 对白及块茎鲜重的影响 | 第32-34页 |
| 3.3.9 对白及地下根鲜重的影响 | 第34-36页 |
| 3.3.10 对白及冠干重的影响 | 第36-38页 |
| 3.3.11 对白及块茎干重的影响 | 第38-40页 |
| 3.3.12 对白及地下根干重的影响 | 第40-42页 |
| 3.4 讨论 | 第42-43页 |
| 3.5 小结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不同栽培措施对白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44-58页 |
| 4.1 试验材料 | 第44-45页 |
| 4.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44-45页 |
| 4.2 结果分析 | 第45-55页 |
| 4.2.1 白及光响应曲线绘制 | 第45页 |
| 4.2.2 栽培措施对白及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45-49页 |
| 4.2.3 栽培措施对白及光合日变化的影响 | 第49-55页 |
| 4.3 讨论 | 第55-57页 |
| 4.4 小结 | 第57-58页 |
| 第五章 不同栽培措施对白及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 | 第58-66页 |
| 5.1 试验材料 | 第58-60页 |
| 5.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58-60页 |
| 5.2 结果分析 | 第60-65页 |
| 5.2.1 不同栽培措施对多糖含量的影响 | 第60-61页 |
| 5.2.2 不同栽培措施对2,7-二羟基-4-甲氧基-9,10-二氢菲含量的影响 | 第61-62页 |
| 5.2.3 综合平衡法选择最优处理 | 第62-65页 |
| 5.3 讨论 | 第65页 |
| 5.4 小结 | 第65-66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作者简介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