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驾犯罪量刑均衡问题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3.3 总体进展情况 | 第13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4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5 研究的内容与创新 | 第14-17页 |
1.5.1 论文框架 | 第14-16页 |
1.5.2 研究创新 | 第16-17页 |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17页 |
2.1.1 公共政策分析 | 第17页 |
2.1.2 地方政府 | 第17页 |
2.1.3 醉驾犯罪 | 第17页 |
2.1.4 量刑均衡 | 第17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2.2.1 正义 | 第17-18页 |
2.2.2 效率 | 第18页 |
2.2.3 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 第18-19页 |
第3章 醉驾犯罪量刑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 第19-27页 |
3.1 醉驾犯罪 | 第19-21页 |
3.1.1 醉驾犯罪个人收益 | 第19页 |
3.1.2 醉驾犯罪个人成本 | 第19-20页 |
3.1.3 醉驾犯罪人决策模型 | 第20-21页 |
3.2 醉驾刑罚 | 第21-25页 |
3.2.1 刑罚的目的:威慑与剥夺 | 第21页 |
3.2.2 刑罚的成本与收益 | 第21-23页 |
3.2.3 刑罚成本外部性内部化方法 | 第23页 |
3.2.4 醉驾犯罪刑罚最优配置 | 第23-25页 |
3.4 专属理论平台建构 | 第25-27页 |
第4章 醉驾犯罪量刑政策执行的现状调查 | 第27-39页 |
4.1 实证研究方法、过程和步骤 | 第27-28页 |
4.2 醉驾犯罪现状 | 第28-34页 |
4.2.1 犯罪主体特征 | 第28-31页 |
4.2.2 犯罪行为 | 第31-33页 |
4.2.3 醉驾犯罪人行为模式分类 | 第33-34页 |
4.3 醉驾刑罚现状 | 第34-38页 |
4.3.1 缓刑适用不均衡 | 第34-35页 |
4.3.2 刑罚适用差异明显 | 第35-37页 |
4.3.3 量刑起点、基准刑期设置不一 | 第37-38页 |
4.4 实证研究结论 | 第38-39页 |
第5章 醉驾犯罪量刑政策执行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成因 | 第39-44页 |
5.1 立法原因 | 第39页 |
5.2 地方政府层面 | 第39页 |
5.3 政府交管部门方面 | 第39-41页 |
5.3.1 主动查获占比失衡 | 第39-40页 |
5.3.2 勤务投入差异、考核欠妥 | 第40-41页 |
5.4 检察机关方面 | 第41页 |
5.4.1 量刑建议不规范 | 第41页 |
5.4.2 出庭支持公诉有待加强 | 第41页 |
5.5 审判机关方面 | 第41-44页 |
5.5.1 承办法官观念差异 | 第41-42页 |
5.5.2 法院裁判思路不统一 | 第42页 |
5.5.3 法院内部协调不足 | 第42页 |
5.5.4 上级法院相对谨慎 | 第42-44页 |
第6章 完善醉驾犯罪量刑政策的建议 | 第44-50页 |
6.1 政府交管部门规范执法 | 第44页 |
6.1.1 均衡勤务检查投入 | 第44页 |
6.1.2 科学评估醉驾查处工作 | 第44页 |
6.2 检察机关规范行使公诉权 | 第44页 |
6.2.1 规范量刑建议工作 | 第44页 |
6.2.2 加强出庭支持公诉工作 | 第44页 |
6.3 审判机关细化量刑规则 | 第44-49页 |
6.3.1 缓刑适用 | 第44-45页 |
6.3.2 量刑起点、基准刑期以及刑罚组合的设置 | 第45-47页 |
6.3.3 适用缓刑情况下的罚金数额确定 | 第47-48页 |
6.3.4 缓刑适用比例 | 第48-49页 |
6.4 地方政府职能发挥 | 第49-50页 |
第7章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50-51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50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附录:图表索引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