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引言 | 第7-9页 |
| 一、Q市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研究路径与说明 | 第9-11页 |
| (一) 样本收集途径与抽取方法 | 第9页 |
| (二) 样本调查指标设定 | 第9-10页 |
| (三) 研究说明 | 第10-11页 |
| 二、Q市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特征 | 第11-27页 |
| (一) Q市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组织特征 | 第11-18页 |
| (二) Q市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行为特征 | 第18-21页 |
| (三) Q市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经济特征 | 第21-24页 |
| (四) Q市黑社会性质组织非法控制性特征 | 第24-27页 |
| 三、Q市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成因分析 | 第27-37页 |
| (一) 黑社会组织的社会根源 | 第27-32页 |
| (二) 黑社会性质组织的驱动力 | 第32-33页 |
| (三) 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精神支柱 | 第33-34页 |
| (四) 黑社会性质组织滋生和发展壮大的“温床” | 第34-35页 |
| (五) 社会控制力的体现 | 第35-37页 |
| 四、Q市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控制和预防对策思考 | 第37-45页 |
| (一) 控制和预防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社会对策 | 第37-38页 |
| (二) 控制和预防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经济对策 | 第38-39页 |
| (三) 控制和预防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文化与教育对策 | 第39-41页 |
| (四) 控制和预防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其他对策 | 第41-45页 |
| 结语 | 第45-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 致谢 | 第51-5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