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侵犯商业秘密罪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 侵犯商业秘密罪概述 | 第9-16页 |
(一) 商业秘密的概念及起源 | 第9-10页 |
(二) 商业秘密的特征 | 第10-13页 |
(三) 侵犯商业秘密罪的立法进程 | 第13-16页 |
1、 世界各国关于侵犯商业秘密罪的立法进程 | 第14页 |
2、 我国侵犯商业秘密罪的立法进程 | 第14-16页 |
二、 侵犯商业秘密罪的构成 | 第16-26页 |
(一) 侵犯商业秘密罪的犯罪客体 | 第16-17页 |
(二) 侵犯商业秘密罪的客观方面 | 第17-21页 |
1、 行为方式 | 第17-19页 |
2、 犯罪结果 | 第19-21页 |
(三) 侵犯商业秘密罪的犯罪主体 | 第21-23页 |
1、 主体类型 | 第21-22页 |
2、 主体特征 | 第22-23页 |
(四) 侵犯商业秘密罪的主观方面 | 第23-26页 |
1、 疏忽大意过失说 | 第23-24页 |
2、 故意说 | 第24-26页 |
三、 侵犯商业秘密罪的司法认定 | 第26-31页 |
(一) 侵犯商业秘密罪与非罪的认定 | 第26-28页 |
1、 商业秘密权利主体多样性 | 第26页 |
2、 特定职业从业人员的合法行为 | 第26-27页 |
3、 侵犯商业秘密罪的民刑界限 | 第27页 |
4、 侵犯商业秘密罪未遂形态的认定 | 第27-28页 |
(二) 侵犯商业秘密罪与近似犯罪的界限 | 第28-31页 |
1、 侵犯商业秘密罪与盗窃罪的界限 | 第28-30页 |
2、 侵犯商业秘密罪与泄露国家秘密罪的界限 | 第30-31页 |
四、 我国侵犯商业秘密罪的立法缺陷及完善措施 | 第31-36页 |
(一) 我国侵犯商业秘密罪的立法缺陷 | 第31-33页 |
(二) 我国侵犯商业秘密罪的完善措施 | 第33-36页 |
1、 改变罪名设置,将侵犯商业秘密罪名进一步细化 | 第33-34页 |
2、 进一步概括行为方式,使其更具体系性 | 第34页 |
3、 主观方面坚持故意说 | 第34-36页 |
五、 结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