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6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9页 |
1.2 Cf/Al 复合材料概述 | 第9-10页 |
1.3 C_(sf)/Al 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 | 第10-13页 |
1.3.1 热压扩散结合法 | 第11-12页 |
1.3.2 挤压铸造法 | 第12页 |
1.3.3 搅拌法 | 第12-13页 |
1.4 C_(sf)/Al 复合材料的界面行为及力学性能 | 第13-14页 |
1.5 SiC 纳米线概述 | 第14-15页 |
1.6 SiC 纳米线的制备方法 | 第15-22页 |
1.6.1 模板法 | 第15-16页 |
1.6.2 化学气相沉积法 | 第16-18页 |
1.6.3 碳热还原法 | 第18-20页 |
1.6.4 热蒸发法 | 第20-21页 |
1.6.5 其他常用制备方法 | 第21-22页 |
1.7 SiC 纳米线的生长机理 | 第22-25页 |
1.7.1 气相-液相-固相(VLS)机制 | 第22-23页 |
1.7.2 固相-液相-固相(SLS)机制 | 第23-24页 |
1.7.3 溶液-液相-固相(Solution-LS)机制 | 第24页 |
1.7.4 气相-固相(VS)机制 | 第24页 |
1.7.5 氧化物辅助生长(OAG)机制 | 第24-25页 |
1.8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第2章 试验材料及方法 | 第26-31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6-29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9-31页 |
2.2.1 密度测试 | 第29页 |
2.2.2 弯曲性能测试 | 第29-30页 |
2.2.3 拉伸性能测试 | 第30页 |
2.2.4 微观组织结构观察 | 第30-31页 |
第3章 SiC 纳米线的制备及表征 | 第31-52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高能球磨法制备 C-Si 混合粉体 | 第31-32页 |
3.3 C-Si 粉体球磨工艺的探索 | 第32-35页 |
3.4 SiC 纳米线的制备 | 第35-36页 |
3.5 SiC 纳米线的表征 | 第36-46页 |
3.5.1 SiC 纳米线形貌分析 | 第36-42页 |
3.5.2 SiC 纳米线 XRD 分析 | 第42-43页 |
3.5.3 SiC 纳米线 TEM 与 HRTEM 分析 | 第43-46页 |
3.6 SiC 纳米线生长机理的研究 | 第46-50页 |
3.6.1 球磨后粉体及 SiC 纳米线 EDS 分析 | 第46-47页 |
3.6.2 SiC 纳米线生长的热力学分析 | 第47-50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4章 C_(sf)-SiC_(NW)/Al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及微观组织 | 第52-71页 |
4.1 引言 | 第52页 |
4.2 C_(sf)-SiC_(NW)/Al 复合材料金相观察 | 第52-57页 |
4.3 C_(sf)-SiC_(NW)/Al 复合材料的密度测试 | 第57页 |
4.4 C_(sf)-SiC_(NW)/Al 复合材料的 XRD 分析 | 第57-58页 |
4.5 C_(sf)-SiC_(NW)/Al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测试 | 第58-61页 |
4.5.1 三点弯曲性能测试 | 第58-60页 |
4.5.2 拉伸性能测试 | 第60-61页 |
4.6 C_(sf)-SiC_(NW)/Al 复合材料断口的 SEM 观察 | 第61-66页 |
4.7 C_(sf)-SiC_(NW)/Al 复合材料界面反应的讨论 | 第66-69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结论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