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1 本文研究的目的 | 第10-11页 |
1.2.2 本文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3.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4-15页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5.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5.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5.3 人因失误在航空领域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空中交通管制员人因失误影响因素研究 | 第18-38页 |
2.1 人因失误相关理论研究 | 第18-22页 |
2.1.1 人因失误的概念 | 第18页 |
2.1.2 人因失误分类方法 | 第18-22页 |
2.2 管制员人因失误的类型及特点 | 第22-26页 |
2.2.1 管制员人因失误的类型 | 第22-24页 |
2.2.2 管制员人因失误的特点 | 第24-26页 |
2.3 管制员人因失误的影响因素 | 第26-30页 |
2.3.1 人的因素 | 第26-27页 |
2.3.2 设备因素 | 第27-28页 |
2.3.3 环境因素 | 第28页 |
2.3.4 管理因素 | 第28-29页 |
2.3.5 管制员人因失误影响因素的确定 | 第29-30页 |
2.4 管制员人因失误影响因素重要因素筛选 | 第30-37页 |
2.4.1 层次分析法简介 | 第30-31页 |
2.4.2 管制员人因失误影响因素层次结构模型 | 第31-36页 |
2.4.3 管制员人因失误重要影响因素筛选 | 第36-3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管制员人因失误影响因素相关性研究 | 第38-57页 |
3.1 人因失误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设计 | 第38-42页 |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原则 | 第38页 |
3.1.2 调查问卷的发放及回收 | 第38-39页 |
3.1.3 调查问卷的信度及效度检验 | 第39-42页 |
3.2 人的因素及管理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 第42-49页 |
3.2.1 各重要影响因素与管制员背景信息的相关性研究 | 第42-44页 |
3.2.2 管制员人因失误与各重要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 第44-46页 |
3.2.3 各重要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 第46-49页 |
3.3 设备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 第49-56页 |
3.3.1 管制视频资料的来源 | 第49页 |
3.3.2 视频资料的分析原则及方法 | 第49-50页 |
3.3.3 管制员人因失误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 第50-54页 |
3.3.4 环境因素各重要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 第54-55页 |
3.3.5 管制员人因失误与设备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 第55-5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空中交通管制员人因失误风险预警机制 | 第57-82页 |
4.1 管制员人因失误风险预警的目的 | 第57页 |
4.2 管制员人因失误风险预警指标的选取及预警阈值的设定 | 第57-59页 |
4.2.1 风险预警指标的选取 | 第57页 |
4.2.2 风险预警指标预警阈值的设定 | 第57-59页 |
4.3 基于粗神经网络的管制员人因失误风险预警机制 | 第59-68页 |
4.3.1 粗糙集理论 | 第59-61页 |
4.3.2 管制员人因失误风险预警指标属性约简 | 第61-63页 |
4.3.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管制员人因失误风险预警机制 | 第63-68页 |
4.4 基于灰色聚类的管制员人因失误风险预警机制 | 第68-73页 |
4.4.1 灰色聚类的原理及建模步骤 | 第68-69页 |
4.4.2 基于灰色聚类的管制员人因失误风险预警 | 第69-73页 |
4.5 两种预警机制的比较与结合 | 第73-76页 |
4.5.1 两种预警机制的比较 | 第73页 |
4.5.2 两种预警机制的结合 | 第73-76页 |
4.6 应用分析 | 第76-81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五章 预防管制员人因失误的相关建议 | 第82-86页 |
5.1 人的因素方面的相关建议 | 第82-83页 |
5.2 设备因素方面的相关建议 | 第83页 |
5.3 环境因素方面的相关建议 | 第83-84页 |
5.4 管理因素方面的相关建议 | 第84-86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附录1 | 第91-94页 |
附录2 | 第94-97页 |
附录3 | 第97-9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