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华北典型地区大气羰基化合物污染特征、来源及对光化学污染的影响

摘要第11-14页
ABSTRACT第14-17页
符号及缩写说明第18-20页
第一章 绪论第20-36页
    1.1 研究背景第20-24页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第24-33页
        1.2.1 羰基化合物概述第24-25页
        1.2.2 羰基化合物来源及量化方法第25-29页
        1.2.3 羰基化合物大气光化学作用第29-31页
        1.2.4 国内外含氯气溶胶污染研究现状第31-32页
        1.2.5 当前研究存在的一些局限第32-33页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33-35页
    1.4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及研究意义第35-36页
第二章 实验与方法第36-54页
    2.1 观测实验概述第36-43页
        2.1.1 城市站点:北京第38页
        2.1.2 高山站点:泰山第38-40页
        2.1.3 石油开采区站点:东营第40-41页
        2.1.4 内陆城市站点:济南第41-42页
        2.1.5 沿海郊区站点:香港东涌第42-43页
    2.2 监测仪器与质控/质保第43-47页
        2.2.1 挥发性有机物测定第43-45页
        2.2.2 光化学标志物O_3的测量第45页
        2.2.3 在线PM_(2.5)水溶性无机离子的测定第45-46页
        2.2.4 气溶胶粒径分布采样与测定第46页
        2.2.6 其他相关污染物的测定第46-47页
        2.2.7 气象参数的测定第47页
    2.3 OBM箱式模型第47-50页
    2.4 基于示踪物的大气羰基化合物来源量化方法第50页
    2.5 正定矩阵银子分解(PMF)第50-51页
    2.6 WRF-Chem数值模拟第51-52页
    2.7 后推气流轨迹分析第52-54页
第三章 北京地区羰基化合物污染特征及对大气氧化性影响第54-74页
    3.1 羰基化合物组成及污染特征第54-57页
    3.2 羰基化合物来源研究第57-58页
    3.3 羰基化合物光化学反应机制第58-68页
        3.3.1 羰基化合物原位生成路径第59-65页
        3.3.2 羰基化合物二次生成机制诊断第65-68页
    3.4 羰基化合物对大气氧化性影响研究第68-72页
    3.5 本章小结第72-74页
第四章 泰山地区羰基化合物污染特征及对O_3生成影响第74-86页
    4.1 羰基化合物组成及污染特征第74-77页
    4.2 羰基化合物日变化特征第77-80页
    4.3 泰山羰基化合物来源研究第80-83页
        4.3.1 HCHO来源第80-82页
        4.3.2 其他主要羰基化合物来源第82-83页
    4.4 泰山羰基化合物对O_3生成影响第83-84页
    4.5 本章小结第84-86页
第五章 石油开采区羰基化合物污染特征及生成机制研究第86-108页
    5.1 羰基化合物污染特征第86-95页
        5.1.1 羰基化合物组成特点和季节变化第86-90页
        5.1.2 源区、非源区羰基化合物组成特点第90-91页
        5.1.3 时间序列、日变化及区域传输特点第91-95页
    5.2 羰基化合物二次生成机理研究第95-102页
        5.2.1 冬季HCHO二次光化学收支与循环第95-97页
        5.2.2 夏季HCHO二次光化学收支与循环第97-98页
        5.2.3 冬季CH_3CHO二次光化学收支与循环第98-99页
        5.2.4 夏季CH_3CHO二次光化学收支与循环第99-101页
        5.2.5 羰基化合物二次生成机制诊断第101-102页
    5.3 羰基化合物对大气光化学污染影响研究第102-105页
        5.3.1 冬季O_3光化学收支与循环第102-103页
        5.3.2 夏季O_3光化学收支与循环第103-104页
        5.3.3 羰基化合物对O_3光化学收支与循环的影响研究第104-105页
    5.4 本章小结第105-108页
第六章 中国含氯气溶胶污染现状及来源第108-122页
    6.1 含氯气溶胶粒径分布特点第109-111页
    6.2 含氯气溶胶中国空间分布特征第111-113页
    6.3 含氯气溶胶来源第113-119页
        6.3.1 煤燃烧与秸秆燃烧排放第113-117页
        6.3.2 人为源传输对沿海地区含氯气溶胶影响第117-119页
    6.4 海盐对含氯气溶胶贡献研究第119-121页
    6.6 本章小结第121-122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22-127页
    7.1 主要结论第122-125页
    7.2 不足与展望第125-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44页
致谢第144-145页
博士期间发表文章情况第145-146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46页

论文共1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物电化学强化氯霉素废水处理过程中抗性基因的归趋及转移机制
下一篇:尾气增氧人工湿地污染物强化去除机制及其氧化亚氮减排效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