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2-14页 |
ABSTRACT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35页 |
1.1 抗生素废水 | 第17-21页 |
1.1.1 抗生素废水的产生 | 第17-18页 |
1.1.2 抗生素的环境影响 | 第18-19页 |
1.1.3 抗生素降解技术研究 | 第19-21页 |
1.2 抗性基因 | 第21-28页 |
1.2.1 抗性基因作用机制 | 第21-23页 |
1.2.2 抗性基因的产生和传播 | 第23-26页 |
1.2.3 抗性基因在环境中的分布 | 第26-28页 |
1.3 生物电化学系统 | 第28-32页 |
1.3.1 生物电化学系统 | 第28-29页 |
1.3.2 生物阴极的研究进展 | 第29-31页 |
1.3.3 电化学强化厌氧技术研究进展 | 第31-32页 |
1.4 本研究的意义、目的及内容 | 第32-35页 |
1.4.1 本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32-33页 |
1.4.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3-34页 |
1.4.3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34-35页 |
第二章 生物电化学系统中氯霉素抗性基因的归趋 | 第35-52页 |
2.1 引言 | 第35-36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6-41页 |
2.2.1 BES启动和操作条件 | 第36-37页 |
2.2.2 实验设计 | 第37页 |
2.2.3 DNA,RNA的提取和cDNA的合成 | 第37-38页 |
2.2.4 CRGs的定量 | 第38-40页 |
2.2.5 CRB的丰度 | 第40页 |
2.2.6 CRG的相对表达 | 第40-41页 |
2.2.7 化学和分析方法 | 第41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1-50页 |
2.3.1 不同初始浓度下CRB丰度和CRGs表达特征 | 第41-45页 |
2.3.2 不同阴极电势下CRB丰度和CRGs表达特征 | 第45-48页 |
2.3.3 CAP降解过程中CRB丰度和CRGs表达特征 | 第48页 |
2.3.4 阴极微生物的群落结构 | 第48-5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三章 生物电化学系统中抗性基因转移及变化机制 | 第52-73页 |
3.1 引言 | 第52-53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53-58页 |
3.2.1 BESs构建 | 第53-54页 |
3.2.2 实验设计 | 第54-55页 |
3.2.3 DNA提取 | 第55页 |
3.2.4 ARGs检测和定量 | 第55-56页 |
3.2.5 分析方法 | 第56-57页 |
3.2.6 Illunima测序和统计分析 | 第57-5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8-72页 |
3.3.1 不同条件下ARGs的变化 | 第58-61页 |
3.3.2 不同条件下CAP的降解 | 第61-63页 |
3.3.3 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改变 | 第63-66页 |
3.3.4 ARGs宿主菌的变化特征 | 第66-68页 |
3.3.5 不同条件下ARGs变化及转移机制 | 第68-71页 |
3.3.6 不同条件下CAP去除变化机制 | 第71-7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四章 生物电化学系统中铜离子对抗性基因归趋影响 | 第73-82页 |
4.1 引言 | 第73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73-75页 |
4.2.1 BESs构建 | 第73页 |
4.2.2 实验设计 | 第73-74页 |
4.2.3 DNA提取 | 第74页 |
4.2.4 ARGs检测和定量 | 第74页 |
4.2.5 Illunima测序和统计分析 | 第74-75页 |
4.2.6 分析方法 | 第7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5-80页 |
4.3.1 不同条件下ARGs的变化 | 第75-77页 |
4.3.2 不同条件下CAP的降解 | 第77页 |
4.3.3 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改变 | 第77-78页 |
4.3.4 ARGs宿主菌的变化特征 | 第78-79页 |
4.3.5 不同条件下ARGs和CAP去除变化机制 | 第79-8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五章 生物电强化厌氧系统中抗生素抗性对厌氧代谢细菌及代谢基因的影响 | 第82-98页 |
5.1 引言 | 第82-83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83-85页 |
5.2.1 系统启动和操作条件 | 第83页 |
5.2.2 实验设计 | 第83-84页 |
5.2.3 DNA,RNA的提取和cDNA的合成 | 第84页 |
5.2.4 ARGs及功能基因的定量 | 第84页 |
5.2.5 Illumina测序和统计分析 | 第84-85页 |
5.2.6 分析方法 | 第85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85-93页 |
5.3.1 CAP的去除 | 第85页 |
5.3.2 ARGs变化 | 第85-88页 |
5.3.3 厌氧性能特征 | 第88页 |
5.3.4 微生物群落结构 | 第88-91页 |
5.3.5 生物电强化厌氧系统处理性能变化机制 | 第91-9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3-9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8-100页 |
6.1 结论 | 第98-99页 |
6.2 展望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
博士期间成果目录 | 第122-123页 |
附录一 用于设计引物的目的基因序列 | 第123-125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