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尾气增氧人工湿地污染物强化去除机制及其氧化亚氮减排效能研究

摘要第10-13页
Abstract第13-16页
符号说明第17-1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44页
    1.1 研究背景第18页
    1.2 人工湿地系统概述第18-27页
        1.2.1 人工湿地系统的概念及分类第18-22页
        1.2.2 人工湿地系统的发展及国内外应用现状第22-23页
        1.2.3 人工湿地系统的去除机理第23-26页
        1.2.4 影响人工湿地系统污染物去除的关键因素第26-27页
    1.3 人工湿地氧的迁移转化第27-32页
        1.3.1 人工湿地复氧途径第27-29页
        1.3.2 人工增氧湿地技术第29-30页
        1.3.3 曝气湿地研究现状第30-31页
        1.3.4 曝气湿地瓶颈问题第31-32页
    1.4 污水处理过程的尾气污染第32-36页
        1.4.1 尾气的来源与特征第32-33页
        1.4.2 尾气的环境效应第33-34页
        1.4.3 尾气减量化与资源化第34-35页
        1.4.4 短程硝化反硝化在尾气减量化应用中的局限性第35-36页
    1.5 生物脱氮过程中N_2O的释放第36-41页
        1.5.1 N_2O的环境效应第36-37页
        1.5.2 N_2O的释放机理及影响因素第37-39页
        1.5.3 污水生物/生态处理过程中N_2O的释放第39-40页
        1.5.4 N_2O释放的减量化研究第40-41页
    1.6 研究目的和内容第41-44页
        1.6.1 研究目的第41页
        1.6.2 研究内容第41-43页
        1.6.3 技术路线第43-44页
第二章 新型尾气增氧人工湿地的构建及运行效果第44-63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44-55页
        2.1.1 实验系统配置第44-46页
        2.1.2 实验运行条件第46-47页
        2.1.3 样品采集和分析第47-55页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5-61页
        2.2.1 人工湿地长期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第55-58页
        2.2.2 人工湿地中植物的生长情况第58-59页
        2.2.3 污水生物处理后尾气的净化效果第59-61页
    2.3 本章小结第61-63页
第三章 新型尾气增氧人工湿地污染物强化去除机制第63-76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63-67页
        3.1.1 实验系统配置第63页
        3.1.2 实验运行条件第63页
        3.1.3 样品采集与分析第63-67页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67-74页
        3.2.1 人工湿地的氮磷平衡分析第67-70页
        3.2.2 人工湿地微生物丰度分析第70-72页
        3.2.3 人工湿地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第72-74页
    3.3 本章小结第74-76页
第四章 短程硝化反硝化耦合人工湿地系统的构建及运行第76-103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76-88页
        4.1.1 实验系统配置第76-79页
        4.1.2 实验运行条件第79-81页
        4.1.3 样品采集与分析第81-88页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88-102页
        4.2.1 湿地植物对高浓度NO_2~-废水的耐受性研究第88-96页
        4.2.2 生活污水短程硝化反硝化的驯化实现第96-98页
        4.2.3 短程硝化反硝化耦合人工湿地系统长期运行性能第98-102页
    4.3 本章小结第102-103页
第五章 短程硝化反硝化耦合人工湿地系统效能分析与N_2O减排机理探索第103-115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103-104页
        5.1.1 实验系统配置第103页
        5.1.2 实验运行条件第103页
        5.1.3 样品采集与分析第103-104页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104-113页
        5.2.1 短程硝化反硝化耦合人工湿地系统氧化亚氮减排效果第104-107页
        5.2.2 短程硝化反硝化耦合人工湿地系统氧化亚氮减排机理第107-113页
    5.3 本章小结第113-115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15-119页
    6.1 结论第115-117页
    6.2 创新之处第117页
    6.3 研究展望第117-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32页
致谢第132-13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33-134页
附录第134-150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50页

论文共1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华北典型地区大气羰基化合物污染特征、来源及对光化学污染的影响
下一篇:铈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汽车尾气催化中的构效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