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海洋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基于溶解无机碘的东海陆架海域黑潮次表层水入侵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缩略词说明第13-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30页
    1.1 东海陆架海域第14-16页
    1.2 东海黑潮第16-18页
        1.2.1 东海黑潮主轴第16-17页
        1.2.2 东海黑潮在陆架上的入侵第17-18页
    1.3 黑潮次表层水在东海陆架海域的入侵第18-23页
        1.3.1 黑潮次表层水的入侵模式第18-21页
        1.3.2 黑潮次表层水入侵的影响因素和机制第21-22页
        1.3.3 黑潮次表层水入侵的辨析方法第22-23页
    1.4 溶解无机碘第23-26页
        1.4.1 海水中的溶解无机碘第23-24页
        1.4.2 溶解无机碘在水团辨析中的应用第24-26页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目标和内容第26-30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30-34页
    2.1 采样站位第30页
    2.2 数据来源第30-32页
    2.3 样品采集第32页
    2.4 样品分析测定第32-33页
    2.5 数据分析处理第33-34页
第三章 东海陆架海域溶解无机碘的分布特征第34-52页
    3.1 2014 年春季第34-38页
        3.1.1 平面分布第34-36页
        3.1.2 断面分布第36-38页
    3.2 2014 年秋季第38-41页
        3.2.1 平面分布第38页
        3.2.2 断面分布第38-41页
    3.3 2015 年春季第41-44页
        3.3.1 平面分布第41-43页
        3.3.2 断面分布第43-44页
    3.4 2015 年夏季、2015年冬季和2016年春季第44-50页
        3.4.1 2015 年夏季第44-45页
        3.4.2 2015 年冬季第45-48页
        3.4.3 2016 年春季第48-50页
    3.5 小结第50-52页
第四章 溶解无机碘对黑潮次表层水的指示作用第52-70页
    4.1 溶解无机碘在不同水团中的特征第52-59页
        4.1.1 2014 年春秋季黑潮水的水文和溶解无机碘特征第52-55页
        4.1.2 2014 年春秋季东海陆架海域不同水团的特征第55-57页
        4.1.3 2015 年春季不同水团中的溶解无机碘第57-59页
    4.2 溶解无机碘的保守性第59-63页
        4.2.1 溶解无机碘与水文参数的相关性第59-60页
        4.2.2 黑潮次表层水入侵中溶解无机碘与温度的相关性第60-63页
    4.3 溶解无机碘指示黑潮次表层水的优势第63-69页
        4.3.1 溶解无机碘的优点第63-64页
        4.3.2 2014 年春秋季另一支黑潮次表层水入侵第64-66页
        4.3.3 2015 年春季另一支黑潮次表层水入侵第66-69页
    4.4 小结第69-70页
第五章 东海陆架海域黑潮次表层水的入侵及其季节和年际变化第70-84页
    5.1 东海陆架海域黑潮次表层水的入侵模式第70-78页
        5.1.1 2014 年春季黑潮次表层水的入侵模式第70-72页
        5.1.2 2014 年秋季黑潮次表层水的入侵模式第72-74页
        5.1.3 2015 年春季黑潮次表层水的入侵模式第74-77页
        5.1.4 溶解无机碘指示结果与以往研究的比较第77-78页
    5.2 黑潮次表层水入侵的季节变化第78-79页
    5.3 黑潮次表层水入侵的年际变化第79-82页
    5.4 小结第82-84页
第六章 基于最优多参数分析的黑潮次表层水入侵及其年际变化第84-104页
    6.1 最优多参数分析第84-90页
        6.1.1 源水类型及其特征第86-88页
        6.1.2 最优多参数分析的运行第88-89页
        6.1.3 模型结果的验证第89-90页
    6.2 东海陆架海域不同水团的贡献第90-97页
        6.2.1 表层分布第90-92页
        6.2.2 底层分布第92-94页
        6.2.3 典型断面分布第94-96页
        6.2.4 最优多参数分析结果与以往研究的比较第96-97页
    6.3 黑潮次表层水入侵贡献率的年际变化第97-99页
    6.4 黑潮次表层水入侵年际变化的影响因素第99-101页
    6.5 小结第101-104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04-108页
    7.1 结论第104-105页
    7.2 创新点第105页
    7.3 不足与展望第105-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22页
致谢第122-124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24-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D-氨基酸和AI-2对海洋环境微生物生物膜与腐蚀行为的影响
下一篇: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沉积硅藻记录及富营养化历史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