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综合运输论文--综合运输体制与结构论文--运输网论文

考虑土地利用的交通网络建模及优化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1 引言第15-33页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5-17页
        1.1.1 选题背景第15-16页
        1.1.2 研究意义第16-17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7-27页
        1.2.1 交通与土地利用建模的基本模型框架第18-21页
        1.2.2 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相互关系建模研究第21-26页
        1.2.3 交通与土地利用整合优化研究第26-27页
    1.3 交通与土地利用建模面临的问题第27-29页
        1.3.1 面临的问题第27-28页
        1.3.2 本文的解决思路第28-29页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第29-30页
    1.5 本章小结第30-33页
2 城市交通网络设计与土地利用互演化模型第33-51页
    2.1 问题描述第33-37页
        2.1.1 模型框架与变量定义第34-36页
        2.1.2 基本假设第36-37页
    2.2 城市交通网络设计与土地利用整合互演化模型第37-42页
        2.2.1 交通需求模型第37-38页
        2.2.2 交通网络投资模型第38-39页
        2.2.3 可达性第39-40页
        2.2.4 房价分布模型第40-41页
        2.2.5 土地利用模型第41-42页
    2.3 求解算法:基于遗传算法的多阶段迭代算法第42-44页
    2.4 算例研究第44-50页
        2.4.1 模拟实验第44-46页
        2.4.2 结果和分析第46-50页
    2.5 本章小结第50-51页
3 基于交通与土地利用平衡分析的城市快速路设计问题第51-67页
    3.1 问题描述第51-54页
        3.1.1 模型框架与变量定义第51-54页
        3.1.2 基本假设第54页
    3.2 优化城市快速路设计模型第54-57页
        3.2.1 上层模型第55-56页
        3.2.2 下层模型第56-57页
    3.3 基于遗传算法的求解算法第57-59页
        3.3.1 求解TLUE模型第57-58页
        3.3.2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城市快速路设计模型第58-59页
    3.4 数值实验第59-65页
        3.4.1 优化后的城市快速路第60-64页
        3.4.2 确定新增环形快速路的最优位置第64-65页
    3.5 本章小结第65-67页
4 基于参考点依赖理论的异质住户居住地选择平衡模型第67-89页
    4.1 问题描述第67-70页
        4.1.1 模型框架与变量定义第68-69页
        4.1.2 基本假设第69-70页
    4.2 基于参考点依赖理论的异质住户居住地选择平衡模型第70-78页
        4.2.1 新增住户居住地选择模型第70-73页
        4.2.2 多用户多准则随机用户均衡模型第73-77页
        4.2.3 新增住户居住地选择与出行者路径选择组合模型第77-78页
    4.3 求解算法第78-79页
    4.4 数值案例第79-87页
        4.4.1 结果与分析第81-83页
        4.4.2 对比案例与灵敏度分析第83-87页
    4.5 本章小结第87-89页
5 基于异质住户居住地选择平衡的新建高速最优收费问题第89-105页
    5.1 问题描述第89-92页
        5.1.1 模型框架第90页
        5.1.2 基本假设和变量定义第90-92页
    5.2 考虑异质住户的城市交通与居住地选择平衡模型第92-94页
        5.2.1 新增住户的居住地选择第92页
        5.2.2 多用户多准则随机用户均衡模型第92-94页
    5.3 政府部门新建高速最优收费第94-96页
        5.3.1 上层规划第95-96页
        5.3.2 下层规划第96页
    5.4 基于遗传算法的求解方法第96-98页
        5.4.1 求解整合居住地选择和交通分配问题的两阶段算法第96-97页
        5.4.2 计算新建高速最优收费第97-98页
    5.5 数值实验第98-104页
        5.5.1 实验结果和分析第101-103页
        5.5.2 对比实验第103-104页
    5.6 本章小结第104-105页
6 基于交通网络性能的交通与土地利用整合优化模型第105-121页
    6.1 问题描述第105-107页
        6.1.1 模型框架与变量定义第106-107页
    6.2 变量随机性与目标函数第107-110页
        6.2.1 路段流量第107-108页
        6.2.2 路段出行时间分布第108-109页
        6.2.3 目标函数第109-110页
        6.2.4 随机情况下的双重重力模型第110页
    6.3 基于交通网络性能的交通与土地利用整合优化模型第110-113页
        6.3.1 上层规划第111-112页
        6.3.2 下层规划第112页
        6.3.3 整合的双层规划模型第112-113页
    6.4 求解算法第113-114页
        6.4.1 粒子群算法(PSO)第113-114页
        6.4.2 求解双层规划模型第114页
    6.5 数值案例第114-118页
        6.5.1 测试网络和参数设定第115-116页
        6.5.2 结果与分析第116-118页
    6.6 本章小结第118-121页
7 研究结论和工作展望第121-125页
    7.1 研究结论第121-122页
    7.2 主要创新点第122-123页
    7.3 工作展望第123-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31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31-135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35页

论文共1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速铁路隧道围岩空间变异性的力学响应分析及应用
下一篇:制冷与集热技术在寒区路基工程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