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的研究动态 | 第10-14页 |
1.2.1 阿尔萨斯—洛林问题的国内外研究 | 第10页 |
1.2.2 法德关系及对外政策的国内外研究 | 第10-13页 |
1.2.3 法德民族主义的国内外研究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法、内容与创新点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5-17页 |
1.4.1 创新点 | 第15-16页 |
1.4.2 不足与拟攻克难关 | 第16-17页 |
2 阿尔萨斯—洛林问题缘起 | 第17-21页 |
2.1 阿尔萨斯—洛林地区赘述 | 第17页 |
2.2 加洛林王朝末期 | 第17-19页 |
2.2.1 查理曼帝国的分裂 | 第17-18页 |
2.2.2 西欧版图初现 | 第18-19页 |
2.3 加洛琳家族的衰落 | 第19-20页 |
2.3.1 东法兰克王国到神圣罗马帝国 | 第19页 |
2.3.2 西法兰克王国到法兰西王国 | 第19-20页 |
2.4 小结 | 第20-21页 |
3 国家至上:工具理性的初尝试 | 第21-28页 |
3.1 法兰西王国的崛起 | 第21-23页 |
3.1.1 法兰西意识:国家至上 | 第21-22页 |
3.1.2 三十年战争:法国工具理性的外交战略 | 第22-23页 |
3.2 太阳王路易称霸欧洲 | 第23-26页 |
3.2.1 大同盟战争:法国与反法联盟的对峙 | 第23-24页 |
3.2.2 波旁王朝对阿尔萨斯、洛林的征服 | 第24-26页 |
3.3 阿尔萨斯—洛林人民的民族认同 | 第26-27页 |
3.3.1 法国大革命的民主思潮 | 第26页 |
3.3.2 普鲁士的野蛮侵入 | 第26-27页 |
3.4 小结 | 第27-28页 |
4 民族主义:工具理性下的法德角逐 | 第28-35页 |
4.1 工具理性的土壤:法德不同的民族道路 | 第28-29页 |
4.2 普鲁士帝国的称霸道路 | 第29-31页 |
4.2.1 普法战争的发起:工具理性的成功突破 | 第29-30页 |
4.2.2 普法战争的实质:普鲁士的侵略 | 第30页 |
4.2.3 德意志的阿尔萨斯—洛林:压迫式同化 | 第30-31页 |
4.3 两次世界大战:工具理性的疯狂 | 第31-34页 |
4.3.1 第一次世界大战:工具理性下的帝国主义洗盘 | 第31-33页 |
4.3.2 第二次世界大战:工具理性与道德理性的较量 | 第33-34页 |
4.4 小结 | 第34-35页 |
5 和平与发展:道德理性下的发展视角 | 第35-42页 |
5.1 法德和解:道德理性的催生 | 第35-36页 |
5.1.1 欧洲联合思想的复兴 | 第35页 |
5.1.2 德国和解的强烈意愿 | 第35页 |
5.1.3 法兰西伟大复兴的诉求 | 第35-36页 |
5.1.4 法德和解与欧洲一体化 | 第36页 |
5.2 法德合作:上莱茵区的成功示范 | 第36-41页 |
5.2.1 上莱茵区的建立 | 第36-37页 |
5.2.2 层层递进的合作机制 | 第37-38页 |
5.2.3 全面发展的组织构成 | 第38-39页 |
5.2.4 欧盟的重点投入 | 第39-40页 |
5.2.5 对中国的借鉴作用 | 第40-41页 |
5.3 小结 | 第41-42页 |
6 结论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