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民法论文--民事其他法权论文

仪征市政府保护消费者权益对策研究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页
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7-12页
    1.1 论文选题目的、意义第7-8页
        1.1.1 选题目的及背景第7页
        1.1.2 理论意义第7-8页
        1.1.3 实践意义第8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8-10页
        1.2.1 国外研究综述第8-9页
        1.2.2 国内研究综述第9-10页
    1.3 研究思路及基本框架第10-11页
    1.4 研究方法第11页
        1.4.1 文献研究法第11页
        1.4.2 功能分析法第11页
        1.4.3 对比分析法第11页
    1.5 创新点及不足第11-12页
        1.5.1 创新点第11页
        1.5.2 研究不足第11-12页
2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分析第12-17页
    2.1 服务型政府的概念第12页
    2.2 地方政府的概念第12-13页
    2.3 新公共管理理论第13-14页
    2.4 协同理论第14页
    2.5 三圈理论第14-16页
    2.6 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理论分析第16-17页
3 仪征市政府保护消费者权益现状及存在问题第17-32页
    3.1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发展现状第17-19页
        3.1.1 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要性第17页
        3.1.2 消费者弱势地位分析第17-18页
        3.1.3 国内消费者权益保护发展现状第18-19页
    3.2 仪征市政府保护消费者权益现状第19-27页
        3.2.1 仪征市政府保护消费者权益取得的成绩第19-22页
        3.2.2 仪征市政府消费者权益保护构成及流程第22-27页
    3.3 仪征市政府保护消费者权益存在的问题第27-32页
        3.3.1 法律法规缺位,授权范围较窄第27-28页
        3.3.2 部门权责不清,协调配合不够第28页
        3.3.3 执法环境制约,维权意识淡薄第28-29页
        3.3.4 人员素质参差,管理效率不高第29-30页
        3.3.5 维权成本过高,财政压力过大第30页
        3.3.6 消费者素质不高,习惯过度维权第30-32页
4 国外发达国家及国内部分城市(地区)保护消费者权益经验借鉴第32-38页
    4.1 国外政府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经验第32-36页
        4.1.1 美国第32-34页
        4.1.2 德国第34页
        4.1.3 日本第34-35页
        4.1.4 其他国家的政府保护经验第35-36页
    4.2 国内部分城市(地区)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经验第36-37页
        4.2.1 香港第36页
        4.2.2 台湾第36-37页
        4.2.3 其他城市的政府保护经验第37页
    4.3 经验与启示第37-38页
        4.3.1 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地方政府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强大力量第37页
        4.3.2 完备的保护机构是地方政府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有力保障第37页
        4.3.3 地方政府保护消费者权益需要人性化的维权制度第37页
        4.3.4 多元化保护可以更好地支持地方政府工作第37-38页
5 完善仪征市政府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对策建议第38-47页
    5.1 完善维权法规,加大地方政府执法力度第38页
        5.1.1 加快完善消费法规第38页
        5.1.2 加大行政执法力度第38页
        5.1.3 试点小型消费权益仲裁庭第38页
    5.2 厘清部门职责,建立部门绩效考核细则第38-43页
        5.2.1 配合政府大部制改革做好相关部门改革工作第38-39页
        5.2.2 部门职能“透明化”第39-41页
        5.2.3 实施责任到人制度第41页
        5.2.4 构建部门联动和制约机制第41-43页
        5.2.5 结合反馈意见进行部门绩效考核第43页
    5.3 打破环境制约,加强培养维权主动意识第43-44页
        5.3.1 彻底消除地方保护主义思想第43-44页
        5.3.2 设立举报奖励政策第44页
    5.4 强化人员管理,提升执法队伍业务素质第44-45页
        5.4.1 加强业务培训,提升专业素养第44页
        5.4.2 合理调配人员,引进社会力量第44-45页
        5.4.3 健全管理制度,规范队伍建设第45页
    5.5 引进社会力量,降低政府消费维权成本第45-46页
        5.5.1 媒体引导大众,助推消费维权第45页
        5.5.2 引进企业经营,减轻政府压力第45-46页
    5.6 赢取社会支持,引导理性健康消费模式第46-47页
        5.6.1 改变消费观念第46页
        5.6.2 倡导适度维权第46-47页
结论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1页
致谢第51-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我国刑法引入期待可能性的必要性
下一篇:苍南县社区警务管理多元主体参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