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分类学(系统植物学)论文

海三棱藨草的物种生物学和遗传结构研究

目录第4-8页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一章 前言第13-33页
    1 海三棱藨草的分类、分布与生物学特征第14-17页
        1.1 系统位置与地理分布第14页
        1.2 形态与细胞学特征第14-15页
        1.3 生态学特性与繁殖特性第15-17页
    2 植物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第17-26页
        2.1 遗传多样性研究第18-20页
            2.1.1 遗传多样性的检测第18-19页
            2.1.2 影响遗传多样性的因素第19-20页
        2.2 遗传结构研究第20-24页
            2.2.1 F-statistics第20-21页
            2.2.2 基因流的推导第21-23页
            2.2.3 指派检测(assignment tests)第23-24页
        2.3 距离隔离(isolation by distance,IBD)第24-25页
        2.4 基因流和遗传结构第25-26页
    3 水生植物种群的遗传结构研究概述第26-28页
        3.1 水域的连通性与遗传结构第26-28页
        3.2 meta-种群动态与遗传结构第28页
    4 河口植物种群的遗传结构研究进展第28-31页
    5 科学问题及研究目的第31-33页
        5.1 海三棱藨草的物种生物学研究第31-32页
        5.2 海三棱藨草的空间遗传结构第32-33页
第二章 海三棱藨草杂交起源假说的检验第33-44页
    1 引言第33-37页
    2 材料和方法第37-39页
        2.1 实验材料第37页
        2.2 实验流程和数据分析第37-39页
            2.2.1 基因组DNA的提取和纯化第37-38页
            2.2.2 AFLP反应第38-39页
    3 结果第39-42页
        3.1 遗传距离第39-40页
        3.2 邻接树和STRUCTURE聚类图第40-42页
    4 讨论第42-44页
第三章 基于ITS序列对海三棱藨草及其近缘种系统关系的研究第44-63页
    1 引言第44-47页
        1.1 Bolboschoenus属分类简史第44-46页
        1.2 Bolboschoenus planiculmis问题类群简介第46-47页
        1.3 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丨transcribed spacer, ITS)序列在系统发育中的运用第47页
    2 材料和方法第47-53页
        2.1 实验材料第47-48页
        2.2 实验方法第48-51页
        2.3 数据分析第51-53页
    3 实验结果第53-60页
        3.1 PCR扩增产物第53页
        3.2 ITS序列分析第53-54页
        3.3 遗传距离分析第54-57页
        3.4 系统发育关系第57-60页
    4 讨论第60-62页
        4.1 东亚和欧洲的B.planiculmis分类群的比较第60页
        4.2 B planiculmis问题类群和Bolboschoenus属内近缘种的系统关系第60-61页
        4.3 S.×mariqueter和Bolboschoenus属物种的关系第61-62页
    小结第62-63页
第四章 异质生境下海三棱藨草的空间遗传结构研究第63-91页
    1 引言第63-65页
    2 材料和方法第65-72页
        2.1 采样策略与采样点生境介绍第65-69页
        2.2 AFLP反应第69页
        2.3 遗传分析第69-72页
            2.3.1 基因多样性和基因型多样性第69-70页
            2.3.2 亚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第70页
            2.3.3 Bayesian推断遗传结构第70-71页
            2.3.4 Iterative reallocation推断遗传结构第71-72页
            2.3.5 邻接树和最小生成树分析第72页
    3 结果第72-84页
        3.1 种群总基因多样性与种群内基因多样性第72页
        3.2 遗传分化与距离隔离检测第72-76页
        3.3 亚种群间的遗传关系第76页
        3.4 遗传结构以及遗传类型之间的关系第76-83页
            3.4.1 Bayesian推断第76-79页
            3.4.2 指派检测第79-81页
            3.4.3 遗传类型的最小生成树分析第81-83页
        3.5 干扰和多样性的关系第83-84页
    4 讨论第84-90页
        4.1 遗传多样性第84-85页
        4.2 亚种群之间的联系第85-86页
        4.3 海三棱藨草种群的遗传分化第86页
        4.4 遗传结构及其形成原因第86-88页
            4.4.1 繁育系统第87页
            4.4.2 异质生境和遗传结构第87-88页
        4.5 海三棱藨草的分化与适应第88-90页
    小结第90-91页
第五章 海三棱藨草有性繁殖策略的初步探讨第91-102页
    1 引言第91-93页
    2 材料和方法第93-95页
        2.1 实验材料第93页
        2.2 实验方法第93-95页
            2.2.1 杂交实验方法第93-94页
            2.2.2 杂交后代分子鉴定SSR引物的开发第94-95页
    3 实验结果第95-99页
        3.1 自交实验结果第95-96页
        3.2 种间杂交实验结果第96-97页
        3.3 杂交种子分子鉴定第97-99页
    4 讨论第99-101页
        4.1 海三棱藨草和扁秆藨草的自交可育性和影响因素第99-100页
        4.2 种间杂交育性与种间关系第100-101页
    小结第101-102页
第六章 结语第102-105页
    1 主要结论第102-103页
    2 研究展望第103-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24页
附录1 主要实验试剂的配制和主要实验仪器第124-126页
附录2 AFLP反应流程第126-130页
附录3 相关分子生态学软件介绍第130-133页
附录4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及拟投稿的论文第133-134页
致谢第134-136页

论文共1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甲壳型液晶高分子PBPCS的液晶行为及其纤维形状记忆机理和应用研究
下一篇:海洋生物毛蚶活性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