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45页 |
1.1 甲壳型液晶高分子 | 第13-19页 |
1.1.1 液晶高分子及其分类 | 第13-14页 |
1.1.2 甲壳型液晶高分子(MJLCP)的概念 | 第14-16页 |
1.1.3 甲壳型液晶高分子(MJLCP)的"甲壳效应"与分子链刚性特点 | 第16-17页 |
1.1.4 甲壳型液晶高分子(MJLCP)的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1.5 甲壳型液晶高分子(MJLCP)的研究现状 | 第19页 |
1.2 液晶高分子的流变学 | 第19-22页 |
1.2.1 液晶高分子非牛顿流体流变学 | 第19-20页 |
1.2.2 液晶高分子的本构方程模型简介 | 第20-21页 |
1.2.3 液晶高分子的可纺性 | 第21-22页 |
1.3 形状记忆高分子材料 | 第22-31页 |
1.3.1 形状记忆高分子材料及其分类 | 第22-26页 |
1.3.2 形状记忆高分子的形状记忆机理 | 第26-27页 |
1.3.3 形状记忆高分子的形状记忆模型 | 第27-29页 |
1.3.4 甲壳型液晶高分子纤维的形状记忆效应 | 第29-30页 |
1.3.5 形状记忆高分子的应用 | 第30-31页 |
1.4 甲壳型液晶高分子与IPN聚丙烯酸酯阻尼材料的三元共混 | 第31-32页 |
1.5 课题的意义与课题的创新性 | 第32-34页 |
1.5.1 课题的意义 | 第32-33页 |
1.5.2 课题的创新性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45页 |
第二章 甲壳型液晶高分子PBPCS液晶行为的再认识 | 第45-84页 |
2.1 引言 | 第45-46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6-48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46页 |
2.2.2 实验仪器及测试 | 第46页 |
2.2.3 单体BPCS的合成及聚合物PBPCS宏量制备 | 第46-48页 |
2.3 PBPCS的表征 | 第48-58页 |
2.3.1 红外IR分析 | 第48-49页 |
2.3.2 核磁NMR分析 | 第49页 |
2.3.3 元素分析 | 第49-50页 |
2.3.4 PBPCS液晶行为的DSC分析 | 第50页 |
2.3.5 BPCS、PBPCS液晶行为的POM分析 | 第50-54页 |
2.3.6 BPCS、PBPCS液晶行为的WAXD分析 | 第54-56页 |
2.3.7 BPCS、PBPCS液晶行为的综合分析 | 第56-57页 |
2.3.8 PBPCS的溶致性液晶行为 | 第57-58页 |
2.4 PBPCS热致液晶相形成机理 | 第58-79页 |
2.4.1 PBPCS热致液晶相形成热力学分析 | 第58-59页 |
2.4.2 PBPCS热致液晶相形成动力学分析 | 第59-77页 |
2.4.2.1 PBPCS热致液晶相动力学的POM分析 | 第59-73页 |
2.4.2.2 PBPCS热致液晶相动力学的变温XRD分析 | 第73-74页 |
2.4.2.3 PBPCS热致液晶相形成的动力学机制 | 第74-77页 |
2.4.3 PBPCS热致液晶相形成机理 | 第77-79页 |
2.5 小结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2.6 附录—NMR谱图附图 | 第83-84页 |
2.6.1 单体BPCS的NMR | 第83页 |
2.6.2 高分子量PBPCS的NMR | 第83-84页 |
第三章 甲壳型液晶高分子PBPCS熔体纺丝成纤行为的研究 | 第84-104页 |
3.1 引言 | 第84-85页 |
3.2 甲壳型液晶高分子熔体的纺丝 | 第85-92页 |
3.2.1 液晶高分子熔体在纺丝拉伸流动中的分子取向 | 第85-87页 |
3.2.2 甲壳型液晶高分子熔纺纤维的制备 | 第87-92页 |
3.2.2.1 PBPCS初生纤维的制备 | 第87-88页 |
3.2.2.2 PBPCS初生纤维的后拉伸 | 第88页 |
3.2.2.3 PBPCS纤维分子取向 | 第88-90页 |
3.2.2.4 PBPCS纤维分子取向行为分析 | 第90-92页 |
3.3 甲壳型液晶高分子熔体纺丝的本构行为分析 | 第92-100页 |
3.3.1 甲壳型液晶高分子纺丝熔体本构方程 | 第92页 |
3.3.2 甲壳型液晶高分子纺丝熔体Maxwell模型稳态剪切流动 | 第92-93页 |
3.3.3 甲壳型液晶高分子流变实验与剪切行为理论的分析 | 第93-96页 |
3.3.3.1 甲壳型液晶高分子ARES流变实验 | 第93页 |
3.3.3.2 甲壳型液晶高分子流变实验与理论的分析 | 第93-96页 |
3.3.4 甲壳型液晶高分子纺丝熔体Maxwell模型单轴拉伸流动 | 第96页 |
3.3.5 甲壳型液晶高分子熔体的网络模型的单轴拉伸流动 | 第96-99页 |
3.3.6 甲壳型液晶高分子纤维的力学性能 | 第99-100页 |
3.4 小结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4页 |
第四章 甲壳型液晶高分子PBPCS的形状记忆机理研究 | 第104-134页 |
4.1 引言 | 第104页 |
4.2 形状记忆高分子的数学模型 | 第104-106页 |
4.2.1 高聚物的粘弹力学行为模型 | 第105页 |
4.2.2 Tobushi模型 | 第105-106页 |
4.3 甲壳型液晶高分子的分子结构及形状记忆模型的初步建立 | 第106-111页 |
4.3.1 甲壳型液晶高分子的分子结构 | 第106-107页 |
4.3.2 甲壳型液晶高分子形状记忆的初步分析 | 第107-108页 |
4.3.3 甲壳型液晶高分子的形状记忆模型初步建立 | 第108-111页 |
4.4 甲壳型液晶高分子形状记忆模型的实验验证 | 第111-125页 |
4.4.1 实验部分 | 第111-113页 |
4.4.1.1 甲壳型液晶高分子PBPCS纤维制备 | 第111页 |
4.4.1.2 形状记忆热机械循环拉伸实验步骤 | 第111-113页 |
4.4.1.3 形状记忆性能的测试 | 第113页 |
4.4.1.4 形状记忆机理2D WAXD实验 | 第113页 |
4.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13-121页 |
4.4.2.1 热收缩实验 | 第113-119页 |
4.4.2.2 热机械循环实验 | 第119-121页 |
4.4.2.3 形变回复力的测定 | 第121页 |
4.4.3 PBPCS纤维形状记忆分子机理的理论解释 | 第121-123页 |
4.4.4 形状记忆机理2D WAXD探究 | 第123-125页 |
4.4.5 与其他纤维热定型时松弛回复的比较 | 第125页 |
4.5 甲壳型液晶高分子PBPCS形状记忆效应的热力学分析 | 第125-130页 |
4.5.1 PBPCS纤维形状回复过程的熵弹性 | 第125-126页 |
4.5.2 甲壳型液晶高分子液晶相形成的构象熵与形状记忆回复的熵弹性的区别 | 第126-128页 |
4.5.3 甲壳型液晶高分子PBPCS各向异性的熵弹性与拉伸比关系 | 第128-130页 |
4.6 小结 | 第130-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4页 |
第五章 甲壳型液晶高分子PBPCS与聚丙烯酸酯阻尼材料的三元共混 | 第134-143页 |
5.1 引言 | 第134-135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35-136页 |
5.2.1 原料和试剂 | 第135页 |
5.2.2 "核—壳"IPN型聚丙烯酸酯类阻尼材料水溶胶的合成 | 第135页 |
5.2.2.1 BA/MMA(软核/硬壳)IPN结构的合成 | 第135页 |
5.2.2.2 甲壳型液晶高分子与IPN聚丙烯酸酯的三元共混 | 第135页 |
5.2.3 "核—壳"IPN聚丙烯酸酯与三元共混物的表征 | 第135-136页 |
5.2.3.1 IPN聚合物与三元共混物的纯化 | 第135页 |
5.2.3.2 IPN聚合物与三元共混物的红外分析(IR) | 第135页 |
5.2.3.3 IPN聚合物与三元共混物的透射电镜分析(TEM) | 第135-136页 |
5.2.3.4 IPN聚合物与三元共混物的动态粘弹谱分析(DMA) | 第136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36-141页 |
5.3.1 原料的选择 | 第136页 |
5.3.2 IPN聚合物、三元共混物的IR表征 | 第136-138页 |
5.3.3 甲壳型液晶高分子与"核—壳"结构聚丙烯酸酯IPN的三元共混 | 第138-139页 |
5.3.4 IPN聚合物阻尼性能的影响因素 | 第139-141页 |
5.3.4.1 交联剂DVB用量对IPN聚合物性能的影响 | 第139页 |
5.3.4.2 甲壳型液晶高分子对IPN聚合物阻尼性能的影响 | 第139-141页 |
5.4 小结 | 第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43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143-147页 |
6.1 论文研究总结 | 第143-146页 |
6.2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 第146-14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47-148页 |
致谢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