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1-32页 |
1.1 引言 | 第21-2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21-22页 |
1.1.2 研究进展 | 第22-28页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重点解决的问题 | 第28-29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28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1.2.3 重点解决的问题 | 第29页 |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9-32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30-32页 |
第二章 落叶松水肥及水氮交互效应 | 第32-62页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2-35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32页 |
2.1.2 试验方法 | 第32-35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5-59页 |
2.2.1 水肥及水氮互作对落叶松生长的影响 | 第35-39页 |
2.2.2 水肥及水氮互作对落叶松针叶含水率及光合色素的影响 | 第39-43页 |
2.2.3 水肥及水氮互作对落叶松针叶生理代谢的影响 | 第43-47页 |
2.2.4 水肥及水氮互作对落叶松光合生理的影响 | 第47-52页 |
2.2.5 水肥及水氮互作对落叶松针叶营养元素的影响 | 第52-59页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59-62页 |
2.3.1 水肥及水氮互作对落叶松生长、针叶生理代谢的影响 | 第59-60页 |
2.3.2 水肥及水氮互作对落叶松光合生理的影响 | 第60-61页 |
2.3.3 水肥及水氮互作对落叶松针叶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 第61-62页 |
第三章 落叶松种及种间杂种水肥效应 | 第62-104页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62-65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62-63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63-65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65-101页 |
3.2.1 水肥对落叶松种间生长动态的影响 | 第65-68页 |
3.2.2 水肥对落叶松种间生物量的影响 | 第68-75页 |
3.2.3 水肥对落叶松种间根系特征的影响 | 第75-80页 |
3.2.4 施氮对落叶松种间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 第80-82页 |
3.2.5 田间施肥对落叶松种及其杂种生长量的影响 | 第82-85页 |
3.2.6 田间施肥对落叶松种及其杂种生物量的影响 | 第85-87页 |
3.2.7 田间施肥对落叶松种及其杂种针叶生理代谢的影响 | 第87-94页 |
3.2.8 田间施肥对落叶松种及其杂种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94-96页 |
3.2.9 田间施肥对落叶松种及其杂种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 第96-100页 |
3.2.10田间施肥后土壤有效养分的变化 | 第100-101页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101-104页 |
3.3.1 水肥对落叶松种间生长量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3.3.2 水肥对落叶松种间根系特征的影响 | 第102页 |
3.3.3 施氮对落叶松种间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3.3.4 田间施肥对落叶松种及其杂种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第四章 落叶松无性系间水、氮效应 | 第104-128页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104-105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104页 |
4.1.2 试验方法 | 第104-105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105-126页 |
4.2.1 水氮处理对无性系生长量的影响 | 第105-107页 |
4.2.2 水氮处理对无性系生物量增量的影响 | 第107-110页 |
4.2.3 水氮处理对无性系针叶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110-112页 |
4.2.4 水氮处理对无性系针叶氮代谢及生理的影响 | 第112-117页 |
4.2.5 水氮处理对无性系根系特征的影响 | 第117-119页 |
4.2.6 水氮处理对无性系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 第119-122页 |
4.2.7 基于不同水氮处理的无性系综合评价 | 第122-126页 |
4.3 讨论与结论 | 第126-128页 |
4.3.1 水氮处理对无性系生长的影响 | 第126页 |
4.3.2 水氮处理对无性系针叶光合色素及生理氮代谢的影响 | 第126页 |
4.3.3 水氮处理对无性系根系特征的影响 | 第126-127页 |
4.3.4 水氮处理对无性系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 第127页 |
4.3.5 无性系综合评价 | 第127-128页 |
第五章 落叶松容器育苗控释肥效应及配方筛选 | 第128-168页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129-132页 |
5.1.1 试验材料 | 第129页 |
5.1.2 试验方法 | 第129-132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132-162页 |
5.2.1 育苗环境温湿度变化 | 第132-133页 |
5.2.2 不同配方控释肥对落叶松生长动态的影响 | 第133-135页 |
5.2.3 不同配方控释肥对落叶松生长量的影响 | 第135页 |
5.2.4 不同配方控释肥对落叶松生物量的影响 | 第135-136页 |
5.2.5 不同配方控释肥对落叶松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136-138页 |
5.2.6 不同配方控释肥对基质营养元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138-141页 |
5.2.7 不同配方控释肥对落叶松营养元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141-142页 |
5.2.8 不同配方控释肥对落叶松养分吸收利用率的影响 | 第142-145页 |
5.2.9 落叶松生长与营养元素效率的相关分析 | 第145页 |
5.2.10基于生长量、营养元素吸收利用效率的控释肥综合评价 | 第145-146页 |
5.2.11控释肥、传统施肥成本比较 | 第146页 |
5.2.12落叶松种间控释肥效应及配方优化 | 第146-162页 |
5.3 结论与讨论 | 第162-168页 |
5.3.1 不同配方控释肥对落叶松生长的影响 | 第162-163页 |
5.3.2 不同配方控释肥对落叶松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163页 |
5.3.3 不同配方控释肥轻基质营养元素含量动态 | 第163-164页 |
5.3.4 不同配方控释肥对落叶松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 第164页 |
5.3.5 落叶松生长与营养元素含量相关性 | 第164-165页 |
5.3.6 基于生长量及营养元素吸收效率的控释肥综合评价 | 第165-166页 |
5.3.7 落叶松种间控释肥效应及配方优化 | 第166-168页 |
第六章 主要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168-172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68-170页 |
6.1.1 落叶松水肥及水氮互作效应 | 第168-169页 |
6.1.2 落叶松种及种间杂种水肥效应 | 第169页 |
6.1.3 落叶松无性系间水、氮效应 | 第169-170页 |
6.1.4 落叶松控释肥效应及配方选择 | 第170页 |
6.2 主要特色及创新之处 | 第170-171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171-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189页 |
在读期间学术研究 | 第189-190页 |
致谢 | 第1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