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用于氮氧化物低温选择性催化还原的Fe-Mn基催化剂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引言第8-19页
    1.1 概述第8页
    1.2 氮氧化物的危害第8-9页
    1.3 氮氧化物的控制技术第9-12页
    1.4 SCR还原剂的种类第12-13页
        1.4.1 尿素第12页
        1.4.2 烃类第12-13页
        1.4.3 氨气第13页
    1.5 NH_3选择性催化还原NO_x技术第13-14页
        1.5.1 NH_3-SCR技术原理第13-14页
        1.5.2 NH_3-SCR工艺应用状况第14页
    1.6 国内外SCR催化剂研究现状第14-17页
        1.6.1 贵金属催化剂第15页
        1.6.2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第15-16页
        1.6.3 分子筛催化剂第16-17页
        1.6.4 碳基催化剂第17页
    1.7 选题思路与研究内容第17-19页
第2章 实验装置与实验方法第19-25页
    2.1 实验仪器和装置第19-21页
        2.1.1 制备催化剂所用仪器装置第19页
        2.1.2 制备催化剂所用药品第19-20页
        2.1.3 催化剂还原NO性能测定所用仪器第20页
        2.1.4 催化剂还原NO性能测定所用药品第20-21页
    2.2 非负载型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方法第21-22页
        2.2.1 MnO_x催化剂的制备第21页
        2.2.2 FeO_x催化剂的制备第21-22页
        2.2.3 Fe(n)-MnO_x(y)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第22页
    2.3 负载型ZSM-5催化剂的制备第22-23页
        2.3.1 负载Mn离子ZSM-5催化剂的制备第22页
        2.3.2 负载Fe离子ZSM-5催化剂的制备第22-23页
        2.3.3 负载Fe-Mn复合离子ZSM-5催化剂的制备第23页
    2.4 催化剂活性组分评价系统和方法第23-24页
    2.5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第24-25页
        2.5.1 催化剂XRD分析第24页
        2.5.2 催化剂BET测定第24-25页
第3章 非负载型金属氧化物催化剂还原NO的催化性能和表征第25-32页
    3.1 非负载型金属氧化物催化剂还原NO的催化性能第25-28页
        3.1.1 单组分金属和复合金属催化活性比较第25-26页
        3.1.2 不同组分含量复合金属催化剂活性比较第26-27页
        3.1.3 不同焙烧温度Fe(0.3)-MnO_x复合金属催化剂活性比较第27-28页
    3.2 非负载型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表征分析第28-31页
        3.2.1 非负载型金属氧化物催化剂比表面积测定(BET法)第29页
        3.2.2 非负载型金属氧化物催化剂XRD分析第29-31页
    3.3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4章 负载型分子筛催化剂还原NO的催化性能和表征第32-43页
    4.1 负载型分子筛催化剂还原NO的催化性能第32-38页
        4.1.1 不同Mn含量ZSM-5分子筛催化剂催化还原NO性能第32-33页
        4.1.2 不同Fe含量ZSM-5分子筛催化剂催化还原NO性能第33-35页
        4.1.3 Fe-Mn同时改性ZSM-5分子筛催化剂催化还原NO性能第35-36页
        4.1.4 不同负载ZSM-5分子筛催化剂低温催化还原NO性能第36-37页
        4.1.5 Fe-Mn/ZSM-5催化剂不同温度焙烧条件下的低温催化还原NO性能第37-38页
    4.2 负载型分子筛催化剂的表征分析第38-41页
        4.2.1 负载型ZSM催化剂比表面积测定(BET法)第39页
        4.2.2 负载型ZSM催化剂XRD分析第39-41页
    4.3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和负载型ZSM-5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比较第41-42页
    4.4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43-45页
    5.1 结论第43-44页
    5.2 展望第44-45页
致谢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ERP在大庆油田财务上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河北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