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法论文--古代语法(文言语法)论文

中古汉语连动式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1章 绪论第10-17页
   ·研究意义及目标第10-11页
     ·研究意义第10页
     ·研究目标第10-11页
   ·连动式研究综述第11-15页
     ·研究综述第11-15页
     ·本文对连动式的界定第15页
   ·研究材料及方法第15-17页
     ·研究材料第15-16页
     ·研究方法第16-17页
第2章 中古连动式动词的分类第17-24页
   ·中古连动式动词的构成第17-20页
     ·按动词和动词短语划分第17-19页
     ·连动式中的词类活用第19-20页
   ·中古连动式动词的语义类别第20-24页
第3章 中古连动式的句法结构第24-38页
   ·中古连动式的结构类型及特点第24-35页
     ·无标志连动式第24-31页
     ·有标志连动式第31-35页
   ·连动结构和其他动词连用结构的区别第35-38页
     ·连动结构和并列结构的区别第35-36页
     ·连动结构和偏正结构的区别第36页
     ·连动式和动补结构的区别第36页
     ·连动结构和兼语式的区别第36-38页
第4章 中古连动式的语义分析第38-44页
   ·动词和动词之间的语义关系第38-40页
     ·单级连动式第38-40页
     ·级联式连动式第40页
   ·动词与主语之间的语义关系第40-41页
   ·中古连动式状语的语义指向分析第41-44页
第5章 中古连动式的语法化分析第44-67页
   ·中古连动式与动结式的产生第44-57页
     ·"V杀O"和"V死O"动结式的产生第46-49页
     ·"V取O"和"V得O"动结式的产生第49-55页
     ·Vt+Vi-t(破、灭、伤、败、坏、折、断)+O第55-57页
   ·中古连动式与处置式的发展第57-67页
     ·"以、将、持、捉"的虚化第58-64页
     ·"持拿"义动词的虚化第64-67页
结语第67-68页
致谢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数量短语对语法结构的制约作用
下一篇:周文文艺大众化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