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1页 |
1.1 引言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3.1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10页 |
1.3.2 文章结构简介 | 第10-11页 |
第2章 建立电客车运行振动数学模型 | 第11-21页 |
2.1 电客车-轨道数学模型 | 第11-18页 |
2.1.1 建立电客车模型 | 第13-15页 |
2.1.2 建立轨道模型 | 第15-17页 |
2.1.3 轮轨相互作用 | 第17页 |
2.1.4 建立电客车—轨道系统模型 | 第17-18页 |
2.2 建立隧道-土层结构数学模型 | 第18-21页 |
2.2.1 ANSYS 有限元分析在工程领域的应用 | 第18-19页 |
2.2.2 隧道结构土层特点分析 | 第19页 |
2.2.3 用 ANSYS 建立隧道-土层结构模型 | 第19-21页 |
第3章 建立数学方程并求解 | 第21-27页 |
3.1 建立电客车-轨道振动系统动力学方程 | 第21页 |
3.2 Newmark 逐步积分法简介 | 第21-23页 |
3.3 Newmark 法求解电客车-轨道振动系统动力学方程 | 第23-25页 |
3.4 导入隧道-土层结构 ANSYS 模型 | 第25-26页 |
3.4.1 建立隧道-土层结构网格划分 | 第25页 |
3.4.2 将 Newmark 逐步时间积分法所得方程的解导入 ANSYS 模型 | 第25-26页 |
3.5 结果分析 | 第26-27页 |
第4章 城市轨道交通通常减振方法 | 第27-37页 |
4.1 振源减振 | 第27-35页 |
4.1.1 轨道扣件 | 第27-32页 |
4.1.2 弹性支撑块(枕)轨道结构 | 第32-33页 |
4.1.3 道床结构减震 | 第33-35页 |
4.2 传播路径减振 | 第35-36页 |
4.3 建筑物物理隔振 | 第36-37页 |
第5章 苏州轨道交通一号线所采用的减震措施 | 第37-44页 |
5.1 苏州轨道交通一号线概况 | 第37页 |
5.2 重点环保目标及环保要求 | 第37-39页 |
5.2.1 振动环境 | 第37-38页 |
5.2.2 沿线现有的重要环境保护目标 | 第38页 |
5.2.3 采用的环境保护标准 | 第38-39页 |
5.3 苏州轨道交通一号线所采用的措施 | 第39-44页 |
5.3.1 振动的产生机理与实测情况 | 第39页 |
5.3.2 振动源减缓措施 | 第39-44页 |
第6章 结语与展望 | 第44-45页 |
6.1 动力学推导模拟结论 | 第44页 |
6.2 减振应用前景 | 第44页 |
6.3 苏州减振应用成果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