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导论 | 第12-23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4页 |
1.1.1 选题依据和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4-20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6-20页 |
1.2.3 经济责任审计理论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20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0-21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4 论文结构与创新 | 第21-23页 |
1.4.1 论文结构 | 第21-22页 |
1.4.2 论文创新 | 第22页 |
1.4.3 论文预期目的 | 第22-23页 |
2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理论基础 | 第23-34页 |
2.1 审计结果运用相关概念 | 第23-28页 |
2.1.1 涵义、特点和原则 | 第23-24页 |
2.1.2 内容和形式 | 第24-28页 |
2.2 审计结果运用理论基础 | 第28-32页 |
2.2.1 受托代理理论 | 第28-29页 |
2.2.2 国家治理理论 | 第29-30页 |
2.2.3 微笑曲线理论(Smiling Curve) | 第30-32页 |
2.3 审计结果运用法律依据 | 第32-34页 |
2.3.1 法律层面 | 第32页 |
2.3.2 党的条例和规定 | 第32页 |
2.3.3 政府规章 | 第32-33页 |
2.3.4 地方规定 | 第33-34页 |
3 安徽省经济责任审计及结果运用现状评估 | 第34-45页 |
3.1 安徽省经济责任审计现状 | 第34-40页 |
3.1.1 发展历程和成效 | 第34-36页 |
3.1.2 程序与流程 | 第36-37页 |
3.1.3 实践做法 | 第37-40页 |
3.2 审计结果运用情况 | 第40-45页 |
3.2.1 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案例 | 第40-42页 |
3.2.2 运用的成效 | 第42-45页 |
4 安徽省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45-57页 |
4.1 安徽省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案例对比分析 | 第45-52页 |
4.1.1 政府部门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案例 | 第45-48页 |
4.1.2 地方政府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案例 | 第48-51页 |
4.1.3 案例启示 | 第51-52页 |
4.2 审计结果运用存在问题 | 第52-54页 |
4.2.1 认识上存在偏差 | 第52-53页 |
4.2.2 配合运用机制不够健全 | 第53页 |
4.2.3 审计结果制约作用不强 | 第53-54页 |
4.2.4 审计结果公开力度不够 | 第54页 |
4.3 原因分析 | 第54-57页 |
4.3.1 相关立法滞后,立法层次较低 | 第54页 |
4.3.2 审计的体制性障碍 | 第54-55页 |
4.3.3 项目计划随意性较大 | 第55页 |
4.3.4 缺乏分类评价标准 | 第55-56页 |
4.3.5 责任界定不够科学准确 | 第56-57页 |
5 构建安徽省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模式及对策 | 第57-73页 |
5.1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模式构建 | 第57-60页 |
5.1.1 审计结果运用SWOT分析 | 第57-58页 |
5.1.2 SWOT矩阵理论为模式构建指明了方向 | 第58页 |
5.1.3 最优控制理论为模式构建提供了动力 | 第58-59页 |
5.1.4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模式及其流程 | 第59-60页 |
5.2 对策 | 第60-73页 |
5.2.1 加强立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 第60-61页 |
5.2.2 构建安徽省经济责任审计分类评价体系 | 第61-70页 |
5.2.3 建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问责制度 | 第70页 |
5.2.4 建立健全审计结果运用工作机制 | 第70-71页 |
5.2.5 推进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信息公开 | 第71页 |
5.2.6 整合审计资源,增强审计力量 | 第71-73页 |
6 结论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