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混合梁斜拉桥简述 | 第11-13页 |
1.1.1 概述 | 第11-12页 |
1.1.2 混合斜拉桥优点 | 第12页 |
1.1.3 混合斜拉桥适用范围 | 第12-13页 |
1.2 PBL 剪力键发展概况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3 本文工程背景 | 第16-19页 |
1.4 本文研究目的 | 第19页 |
1.5 本文的工作内容 | 第19-21页 |
第2章 剪力连接件插入式试验方法 | 第21-30页 |
2.1 概述 | 第21页 |
2.2 试验模型设计 | 第21-26页 |
2.2.1 设计思路 | 第21-22页 |
2.2.2 试件设计 | 第22-24页 |
2.2.3 试件制作及浇筑 | 第24-26页 |
2.3 材性试验 | 第26-27页 |
2.4 试验加载与测试 | 第27-29页 |
2.4.1 加载方案 | 第27-28页 |
2.4.2 测试内容 | 第28-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剪力连接件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30-48页 |
3.1 概述 | 第30页 |
3.2 荷载-相对位移曲线 | 第30-32页 |
3.3 静力特性分析 | 第32-34页 |
3.4 粘结性能分析 | 第34页 |
3.5 破坏形态分析 | 第34-38页 |
3.5.1 试件破坏形态 | 第34-37页 |
3.5.2 破坏形态分析 | 第37-38页 |
3.6 粘结作用对各剪力连接件承载力影响 | 第38-40页 |
3.6.1 折算后粘结作用的影响 | 第38-39页 |
3.6.2 粘结作用对 PBL 剪力键承载力影响 | 第39-40页 |
3.7 RPC 榫对各剪力连接件承载力影响 | 第40-41页 |
3.7.1 RPC 榫对纯榫剪力键承载力影响 | 第40-41页 |
3.7.2 RPC 榫对标准 PBL 剪力键承载力影响 | 第41页 |
3.8 贯穿钢筋对各剪力连接件承载力影响 | 第41-43页 |
3.8.1 贯穿钢筋对纯钢筋剪力键承载力影响 | 第41-42页 |
3.8.2 贯穿钢筋对标准 PBL 剪力键承载力影响 | 第42-43页 |
3.9 PBL 剪力键承载力组成部分研究 | 第43-44页 |
3.10 栓钉剪力键与 PBL 剪力键性能比较 | 第44-46页 |
3.11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4章 剪力连接件有限元模拟及参数分析 | 第48-70页 |
4.1 概述 | 第48页 |
4.2 有限元建模 | 第48-55页 |
4.2.1 ANSYS 简介 | 第48-49页 |
4.2.2 单元离散化 | 第49-50页 |
4.2.3 破坏准则 | 第50-51页 |
4.2.4 材料特性 | 第51-52页 |
4.2.5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52-55页 |
4.3 有限元分析 | 第55-59页 |
4.3.1 线性阶段分析 | 第55-57页 |
4.3.2 计算终止阶段分析 | 第57-59页 |
4.4 有限元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 第59-63页 |
4.5 PBL 剪力键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63-69页 |
4.5.1 灌注材料抗压强度影响 | 第63-65页 |
4.5.2 开孔板孔径的影响 | 第65-67页 |
4.5.3 贯穿钢筋的影响 | 第67-68页 |
4.5.4 横向配筋率的影响 | 第68-6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5章 PBL 剪力键承载力计算方法 | 第70-80页 |
5.1 概述 | 第70页 |
5.2 国内典型插入式试验介绍 | 第70-72页 |
5.2.1 南京长江三桥 | 第70-71页 |
5.2.2 广东佛山平胜大桥 | 第71页 |
5.2.3 厦门马新大桥 | 第71-72页 |
5.3 推出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72-74页 |
5.4 PBL 剪力键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研究 | 第74-79页 |
5.4.1 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简介 | 第74-76页 |
5.4.2 各极限承载力公式计算结果与本试验结果对比 | 第76-77页 |
5.4.3 本文 PBL 剪力键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 | 第77-78页 |
5.4.4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78-7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