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一、“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内涵特征及理论依据 | 第14-20页 |
(一)“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内涵 | 第14-16页 |
1.“同课异构”的内涵 | 第14-15页 |
2.“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内涵 | 第15-16页 |
(二)“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特征 | 第16-18页 |
1.“异构”前提是“同构” | 第16-17页 |
2. 个性课堂彰本色 | 第17页 |
3. 个体团体互结合 | 第17页 |
4. 教学研究相融合 | 第17-18页 |
(三)“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理论依据 | 第18-20页 |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核心理念 | 第18页 |
2. 教育比较研究法 | 第18-19页 |
3. 教师专业成长观点 | 第19页 |
4. 有效教学理念 | 第19-20页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20-26页 |
(一)传统集体备课教研活动不容回避的局限性 | 第20-21页 |
(二)“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革纵深发展的有效途径 | 第21-23页 |
1. 传统集体备课与“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对比 | 第21页 |
2.“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 | 第21-23页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可行性 | 第23-26页 |
1. 教师的教学个性差异 | 第23-24页 |
2. 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 | 第24页 |
3. 文本价值的丰富性 | 第24-26页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构建 | 第26-36页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同课异构”教研活动遵循的原则 | 第26-27页 |
1. 以教育教学理论作指导的原则 | 第26页 |
2.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原则 | 第26-27页 |
3. 以程度适当为宜的原则 | 第27页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基本流程及实现方式 | 第27-36页 |
1. 高中思想政治课“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基本流程 | 第27-33页 |
2. 高中思想政治课“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实现方式 | 第33-36页 |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评价 | 第36-40页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评价目的和评价指标 | 第36-38页 |
1. 高中思想政治课“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评价目的 | 第36页 |
2. 高中思想政治课“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评价指标 | 第36-38页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评价作用和效果反思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46页 |
附录 | 第46-58页 |
附录 1:《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学设计之一及点评 | 第46-53页 |
附录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学设计之二及点评 | 第53-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