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4页 |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二、研究目的 | 第10页 |
| 三、价值取向 | 第10-11页 |
| 四、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五、已有研究成果综述与评析 | 第11-14页 |
| (一) 国外的研究综述及评析 | 第11-13页 |
| (二) 国内的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 (三) 对国内外的研究的对比评析 | 第14页 |
| 六、教育救助的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 七、教育救助的相关理论 | 第16-19页 |
| (一) 贫困理论 | 第16-17页 |
| (二) 市场失灵理论和政府失灵理论 | 第17页 |
| (三) 风险社会理论 | 第17-18页 |
| (四) 社会支持理论 | 第18页 |
| (五)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理论 | 第18-19页 |
| (六)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9页 |
| 八、教育救助的基本原则和意义 | 第19-24页 |
| (一)教育救助的基本原则 | 第20-21页 |
| 绝对优先的原则 | 第20页 |
| 相对均衡的原则 | 第20页 |
| 底线公平的原则 | 第20-21页 |
| 互助共济的原则 | 第21页 |
| 以人为本的原则 | 第21页 |
| (二) 教育救助的意义 | 第21-24页 |
| (1) 教育救助保障了我国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 | 第21-22页 |
| (2) 教育救助是改变我国教育现状和社会现状的重要方法 | 第22页 |
| (3) 教育救助是缓解和治理贫困的有效手段 | 第22页 |
| (4) 教育救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教育救助的实践及评价 | 第24-43页 |
| 一、国外教育救助的实践评价 | 第24-30页 |
| (一) 国外教育救助典型案例 | 第24-28页 |
| (二) 国外教育救助评价 | 第28-30页 |
| 二、国内教育救助的实践 | 第30-43页 |
| (一) 我国教育救助的主要内容 | 第30-34页 |
| (二) 我国教育救助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 第34-43页 |
| 第四章 我国教育救助的改革方向 | 第43-49页 |
|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救助理念 | 第43-44页 |
| (一) 公平 | 第43页 |
| (二) 正义 | 第43页 |
| (三) 共享 | 第43-44页 |
| 二、建立科学高效的教育救助制度 | 第44-46页 |
| (一) 理顺教育救助管理体制 | 第44-45页 |
| (二) 构建合理的教育救助经办体制 | 第45页 |
| (三) 建立完善的国家教育救助反馈跟踪系统 | 第45-46页 |
| 三、鼓励民间慈善公益事业,拓宽教育救助资金来源渠道 | 第46-47页 |
| 四、健全包括经济扶贫和思想扶贫的双轨救助机制 | 第47-49页 |
| 结论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