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植物虫害及其防治论文--鳞翅目害虫论文

棉铃虫受体蛋白在Cry1Ac、Cry2Ab交互抗性中的作用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引言第16-41页
    1.1 Bt概述第16页
    1.2 Cry毒素研究第16-18页
        1.2.1 Cry毒素的分类和命名第16-17页
        1.2.2 Cry毒素的结构和功能关系第17-18页
        1.2.3 Cry毒素的应用第18页
    1.3 Cry毒素的作用模型第18-19页
    1.4 Cry1A毒素受体研究第19-25页
        1.4.1 Cadherin第22-23页
        1.4.2 APN第23-24页
        1.4.3 ALP第24-25页
        1.4.4 ABC转运体第25页
    1.5 Cry2Ab类毒素的研究第25-28页
    1.6 抗性现状第28-32页
    1.7 昆虫对Cry毒素的抗性机制第32-36页
        1.7.1 消化、解毒和免疫引起的抗性第32-33页
        1.7.2 受体引发的抗性第33-36页
            1.7.2.1 Cadherin引起的抗性第33-34页
            1.7.2.2 APN引起的抗性第34页
            1.7.2.3 ALP引起的抗性第34页
            1.7.2.4 ABCC2引起的抗性第34-36页
    1.8 抗性治理的措施第36-38页
        1.8.1 高剂量/庇护所第36页
        1.8.2 多基因策略第36页
        1.8.3 改造毒素第36-37页
        1.8.4 发展新毒素第37-38页
    1.9 研究思路第38-40页
        1.9.1 立体依据第38-39页
        1.9.2 研究内容第39-40页
    1.10 研究技术路线第40-41页
第二章 Cry1Ac抗性棉铃虫中受体基因的变化第41-67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41-46页
        2.1.1 试虫筛选和饲养第41页
        2.1.2 生物测定第41-42页
        2.1.3 总RNA的提取第42页
        2.1.4 总RNA样品检测第42页
        2.1.5 文库的构建第42页
        2.1.6 库检和上机测序第42页
        2.1.7 生物信息分析流程第42-43页
        2.1.8 DGE分析7个棉铃虫品系基因表达第43-45页
        2.1.9 RT-PCR验证第45-46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46-66页
        2.2.1 被测试棉铃虫的抗性水平第46-47页
        2.2.2 测序及序列组装第47页
        2.2.3 对棉铃虫中肠Unigene的功能注释与分类第47-52页
        2.2.4 利用DGE对7个棉铃虫品系中肠基因进行分析第52-53页
        2.2.5 APN在被检测的7个棉铃虫品系中的差异第53-59页
        2.2.6 Cadherin在抗感棉铃虫中的差异第59页
        2.2.7 ALP在抗感棉铃虫中的差异第59-60页
        2.2.8 ABC转运体在抗感棉铃虫中的差异第60页
        2.2.9 V-ATPase在抗感棉铃虫中的差异第60-63页
        2.2.10 RT-PCR验证与抗性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第63-66页
    2.3 结论与讨论第66-67页
第三章 Cry1Ac、Cry2Ab抗性棉铃虫中受体蛋白的变化第67-86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67-69页
        3.1.1 供试昆虫第67页
        3.1.2 生物测定第67页
        3.1.3 蛋白的提取和定量第67-68页
        3.1.4 BBMV蛋白质的消化第68页
        3.1.5 肽段的标记第68页
        3.1.6 HPLC(强阳离子交换色谱)第68页
        3.1.7 质谱检测和蛋白质的定性、定量分析第68-69页
        3.1.8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69页
    3.2 结果和分析第69-85页
        3.2.1 被检查棉铃虫抗性水平第69页
        3.2.2 自建库中蛋白质定量信息第69-70页
        3.2.3 uniprot_insecta库中蛋白质定量信息第70-71页
        3.2.4 自建库和uniprot_insecta库中蛋白质定量的比较第71-72页
        3.2.5 APN在抗感棉铃虫中的差异第72-79页
        3.2.6 Cadherin在抗感棉铃虫中的差异第79-80页
        3.2.7 ALP在抗感棉铃虫中的差异第80-81页
        3.2.8 ABC转运体在抗感棉铃虫中的差异第81-83页
        3.2.9 V-ATPase在抗感棉铃虫中的差异第83-85页
    3.3 结论与讨论第85-86页
第四章 建立细胞毒性实验方法及基线第86-96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87-89页
        4.1.1 细胞培养第87页
        4.1.2 Bt毒素第87页
        4.1.3 Cry1Ac和Cry2Ab抗体第87-88页
        4.1.4 细胞毒理生测第88页
        4.1.5 细胞生测条件优化第88页
        4.1.6 Ligand blot第88-89页
        4.1.7 数据分析第89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89-94页
        4.2.1 Cry1Ac和Cry2Ab细胞毒理生测第89-91页
        4.2.2 Cry1Ac和Cry2Ab的细胞毒理基线和中毒表症第91-93页
        4.2.3 Cry1Ac和Cry2Ab在3种昆虫细胞里的结合图谱第93-94页
    4.3 结论与讨论第94-96页
第五章 受体蛋白在Cry1Ac和Cry2Ab作用机制中的功能研究第96-149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96-104页
        5.1.1 试虫与细胞培养第96页
        5.1.2 Bt毒素和抗体第96页
        5.1.3 Ligand blot检测毒素在美洲棉铃虫幼虫BBMV上的结合蛋白第96页
        5.1.4 Western blot检测幼虫BBMV和细胞总蛋白中的APN1第96-97页
        5.1.5 pAC受体质粒的构建第97-98页
            5.1.5.1 pAC- HzAPN1质粒的构建第97页
            5.1.5.2 pAC- HzCadherin质粒的构建第97-98页
            5.1.5.3 pAC- HzALP2质粒的构建第98页
            5.1.5.4 pAC- HzV-ATPc质粒的构建第98页
        5.1.6 dsRNA的合成第98-100页
            5.1.6.1 HzAPN1和DsRed dsRNA的合成第98-99页
            5.1.6.2 HzCadherin dsRNA的合成第99页
            5.1.6.3 HzALP2 dsRNA的合成第99页
            5.1.6.4 HzABCC2 dsRNA的合成第99-100页
            5.1.6.5 HzV-ATPc dsRNA的合成第100页
            5.1.6.6 HzATPsysnthesis dsRNA的合成第100页
            5.1.6.7 HzV-ATPa dsRNA的合成第100页
        5.1.7 siRNA的合成和干扰第100-101页
        5.1.8 细胞转染和毒理生测第101页
        5.1.9 RT-PCR及qRT-PCR分析目的基因的表达第101-103页
        5.1.10数据分析第103-104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104-140页
        5.2.1 HzAPN1第104-110页
            5.2.1.1 Cry1Ac和Cry2Ab在美洲棉铃虫幼虫BBMV上的结合图谱第105-106页
            5.2.1.2 Cry1Ac和Cry2Ab对真核表达HzAPN1细胞的毒性第106页
            5.2.1.3 Cry1Ac和Cry2Ab对干扰HzAPN1细胞的毒性第106-110页
        5.2.2 HzCadherin第110-117页
            5.2.2.1 Cry1Ac和Cry2Ab对真核表达HzCadherin细胞的毒性第111-112页
            5.2.2.2 Cry1Ac和Cry2Ab对干扰HzCadherin细胞的毒性第112页
            5.2.2.3 Cry1Ac对siRNA干扰HzCadherin的美洲棉铃虫幼虫的毒性第112-117页
        5.2.3 HzALP2第117-124页
            5.2.3.1 Cry1Ac和Cry2Ab对真核表达HzALP2细胞的毒性第118页
            5.2.3.2 Cry1Ac和Cry2Ab对干扰HzALP2细胞的毒性第118-119页
            5.2.3.3 Cry1Ac对siRNA干扰HzALP2美洲棉铃虫幼虫的毒性第119-124页
        5.2.4 HzABCC2第124-131页
            5.2.4.1 Cry1Ac对干扰HzABCC2细胞的毒性第125-126页
            5.2.4.2 Cry2Ab对干扰HzABCC2细胞的毒性第126页
            5.2.4.3 Cry1Ac对siRNA干扰HzABCC2美洲棉铃虫幼虫的毒性第126页
            5.2.4.4 Cry2Ab对siRNA干扰HzABCC2美洲棉铃虫幼虫的毒性第126-131页
        5.2.5 HzV-ATPc第131-136页
            5.2.5.1 Cry1Ac和Cry2Ab对真核表达HzV-ATPc细胞的毒性第132页
            5.2.5.2 Cry1Ac和Cry2Ab对干扰HzV-ATPc细胞的毒性第132-136页
        5.2.6 HzATPsysnthesis第136-138页
            5.2.6.1 Cry1Ac和Cry2Ab对干扰HzATPsysnthesis细胞的毒性第136-138页
        5.2.7 HzV-ATPa第138-140页
            5.2.7.1 Cry1Ac和Cry2Ab对干扰HzV-ATPa细胞的毒性第138-140页
    5.3 结论与讨论第140-149页
        5.3.1 HzAPN1第140-142页
        5.3.2 HzCadheirn第142页
        5.3.3 HzALP2第142-143页
        5.3.4 HzABCC2第143-144页
        5.3.5 HzV-ATPc第144页
        5.3.6 HzV-ATPysnthesis第144页
        5.3.7 HzV-ATPa第144-145页
        5.3.8 研究小结第145-149页
第六章 受体蛋白在Cry1Ac作用机制中的互作研究第149-162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150-152页
        6.1.1 细胞培养第150页
        6.1.2 Bt毒素第150页
        6.1.3 质粒、dsRNA和转染第150页
        6.1.4 细胞毒理生测第150页
        6.1.5 数据分析第150-152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152-159页
        6.2.1 Sf9细胞系验证APN1、ALP2与Cadherin的互用第152页
        6.2.2 中肠细胞系验证APN1、ALP2与cadherin的互作第152-159页
    6.3 结论与讨论第159-162页
第七章 全文总结第162-166页
    7.1 全文的主要结论第162-164页
    7.2 有待进一步完成的工作第164-165页
    7.3 论文创新点第165-166页
参考文献第166-193页
致谢第193-196页
个人简历第196-199页

论文共1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籼粳稻杂交后代穗部性状遗传基础与群体生理特性
下一篇:钢—混凝土组合梁徐变和收缩效应的理论与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