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8页 |
1.1 水稻籼粳亚种间的差异 | 第13-16页 |
1.1.1 籼粳地理分布及属性辨别 | 第13-15页 |
1.1.2 籼粳亚种间产量与品质性状的差异 | 第15-16页 |
1.2 维管束性状的研究 | 第16-17页 |
1.3 直立穗型基因DEP1的研究 | 第17-20页 |
1.4 水稻的形态和生理性状研究 | 第20-27页 |
1.4.1 株型模式的基础研究 | 第20-24页 |
1.4.2 产量及其相关性状 | 第24-25页 |
1.4.3 籽粒灌浆充实性 | 第25页 |
1.4.4 光合生产能力相关性状 | 第25-27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7-28页 |
第二章 籼粳稻杂交后代亚种属性与维管束性状的关系 | 第28-42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1页 |
2.1.1 供试材料 | 第28页 |
2.1.2 试验设计 | 第28-29页 |
2.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9-31页 |
2.1.4 数据分析 | 第31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1-40页 |
2.2.1 亲本和品种间维管束及其相关性状的比较 | 第31-32页 |
2.2.2 杂交后代枝梗数和维管束性状的差异 | 第32-40页 |
2.3 讨论 | 第40-41页 |
2.4 结论 | 第41-42页 |
第三章 籼粳遗传背景下DEP1对维管束和穗部性状的影响 | 第42-53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4页 |
3.1.1 供试材料 | 第42-43页 |
3.1.2 试验设计 | 第43页 |
3.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43-44页 |
3.1.4 数据分析 | 第44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4-51页 |
3.2.1 维管束性状 | 第44-48页 |
3.2.2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第48页 |
3.2.3 籼型位点频率与各性状相关分析 | 第48-51页 |
3.3 讨论 | 第51-52页 |
3.4 结论 | 第52-53页 |
第四章 两种穗型群体结构和物质生产关系的比较 | 第53-81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4-57页 |
4.1.1 供试材料 | 第54页 |
4.1.2 试验设计 | 第54-55页 |
4.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55-57页 |
4.1.4 数据分析 | 第57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7-77页 |
4.2.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第57-63页 |
4.2.2 光合生产能力特性 | 第63-73页 |
4.2.3 籽粒灌浆特性 | 第73-77页 |
4.3 讨论 | 第77-80页 |
4.4 结论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8页 |
附表 | 第88-94页 |
致谢 | 第94-96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