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金属结构论文--组合结构论文

钢—混凝土组合梁徐变和收缩效应的理论与试验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符号注释第20-25页
第1章 绪论第25-39页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第25-30页
        1.1.1 混凝土徐变和收缩的时程关系第27-28页
        1.1.2 考虑徐变和收缩的混凝土本构关系第28-29页
        1.1.3 混凝土徐变和收缩效应的结构分析方法第29-30页
    1.2 目前存在和待解决的问题第30-33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第33-35页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案第35-39页
        1.4.1 研究内容和主要技术路线第35-37页
        1.4.2 论文的特点与创新第37-39页
第2章 解析计算——组合梁徐变和收缩效应计算的解析方法推导第39-107页
    2.1 计算中采用的基本理论和参数第39-44页
        2.1.1 基本假定第39-40页
        2.1.2 徐变系数与收缩应变第40-43页
        2.1.3 徐变(收缩)本构方程第43-44页
    2.2 内力分配法第44-89页
        2.2.1 静定组合梁,截面内部约束引起的应力重分布第44-59页
        2.2.2 静定组合梁算例分析第59-66页
        2.2.3 超静定组合梁,截面外部和内部耦合约束引起应力重分布第66-81页
        2.2.4 超静定组合梁算例分析第81-89页
    2.3 直接法第89-104页
        2.3.1 材料换算系数m_(Aφ)、m_(1φ)第91-92页
        2.3.2 徐变调整系数ψ_A、ψ_1第92-97页
        2.3.3 收缩调整系数ψ_(Ash)、ψ_(Ish)第97-98页
        2.3.4 混凝土截面有效厚度d_(cr)第98-100页
        2.3.5 直接法算例分析第100-104页
    2.4 本章小结第104-107页
        2.4.1 主要完成内容第104-105页
        2.4.2 结论和规律第105-107页
第3章 数值模拟——验证解析计算结果和关键影响因素分析第107-135页
    3.1 混凝土徐变(收缩)本构关系在软件中的实现第107-116页
        3.1.1 徐变本构方程系数第107-109页
        3.1.2 收缩本构方程系数第109-113页
        3.1.3 算例验证第113-116页
    3.2 考虑徐变和收缩影响的组合梁数值模拟分析第116-129页
        3.2.1 模型单元第116-117页
        3.2.2 模型材料第117页
        3.2.3 收敛控制第117-118页
        3.2.4 模型建立第118页
        3.2.5 结果分析第118-129页
    3.3 影响组合梁徐变的关键因素分析第129-133页
    3.4 本章小结第133-135页
        3.4.1 主要完成内容第133-134页
        3.4.2 结论和规律第134-135页
第4章 试验分析——对比解析和数值计算结果及组合梁力学规律分析第135-155页
    4.1 试验设计方案第135-137页
    4.2 试验前期准备第137-138页
        4.2.1 小型预试验,观测应变仪的准确性和适用性第137-138页
        4.2.2 试验厂房搭建第138页
    4.3 试件制作及测试第138-141页
    4.4 材料基本力学性能第141-143页
        4.4.1 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第141-142页
        4.4.2 钢材基本力学性能第142-143页
    4.5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143-153页
        4.5.1 实测数据的有效性分析第143-146页
        4.5.2 实测数据定性对比分析第146-148页
        4.5.3 解析、数值和试验结果定量对比分析第148-153页
    4.6 本章小结第153-155页
        4.6.1 主要完成内容第153页
        4.6.2 结论和规律第153-155页
第5章 总结与展望第155-161页
    5.1 完成情况和总结第155-158页
        5.1.1 完成情况第155-156页
        5.1.2 总结第156-158页
    5.2 不足之处及下一步研究工作第158-161页
致谢第161-163页
参考文献第163-173页
附录A (组合梁徐变收缩重分布内力的微分方程组求解过程)第173-177页
附录B_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177-179页
附录B_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79页

论文共1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棉铃虫受体蛋白在Cry1Ac、Cry2Ab交互抗性中的作用
下一篇:基于可靠度理论考虑风速风向联合分布的高层建筑抗风优化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