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桥梁抗震减震理论 | 第9-12页 |
1.2.1 桥梁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 第9-10页 |
1.2.2 桥梁减隔震原理 | 第10页 |
1.2.3 摩擦摆支座减震原理及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车桥耦合振动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1 早期研究 | 第12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3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工程背景 | 第14-15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2章 考虑竖向动反力变化的支座滞回模型及改进分析方法 | 第17-23页 |
2.1 摩擦摆支座简介 | 第17页 |
2.2 传统分析模型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17-19页 |
2.2.1 传统分析模型 | 第17-18页 |
2.2.2 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2.3 改进的分析方法 | 第19页 |
2.4 改进方法的正确性验证 | 第19-2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第3章 Z2线轻轨桥梁模型及动力特性分析 | 第23-33页 |
3.1 有限单元法基本理论 | 第23-25页 |
3.1.1 空间梁单元 | 第23-25页 |
3.1.2 桥梁运动方程 | 第25页 |
3.2 轻轨桥梁系统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25-29页 |
3.2.1 上部结构模型 | 第25-26页 |
3.2.2 桥梁支座模型 | 第26-27页 |
3.2.3 桩-土相互作用模拟 | 第27-29页 |
3.3 桥梁动力特性分析 | 第29-3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竖向动反力对摩擦摆支座桥梁减震效果影响分析 | 第33-47页 |
4.1 动力方程的数值解法 | 第33-35页 |
4.2 桥梁地震反应时程分析 | 第35-39页 |
4.2.1 地震动时程选取 | 第35页 |
4.2.2 地震动主激励方向确定 | 第35-36页 |
4.2.3 摩擦摆支座滞回特性分析 | 第36-37页 |
4.2.4 减震控制指标选取 | 第37-38页 |
4.2.5 三种模型地震下动力响应分析 | 第38-39页 |
4.3 地震动参数影响分析 | 第39-42页 |
4.3.1 竖向地震动输入比例影响 | 第39-41页 |
4.3.2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影响 | 第41-42页 |
4.4 支座参数影响分析 | 第42-45页 |
4.4.1 支座摩擦系数影响分析 | 第43-44页 |
4.4.2 支座曲率半径影响分析 | 第44-4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5章 Z2线轻轨桥梁车桥耦合振动分析 | 第47-65页 |
5.1 车桥耦合振动的激励源 | 第47-51页 |
5.1.1 轮对蛇行运动及模拟方法 | 第47-48页 |
5.1.2 轨道不平顺及生成方法 | 第48-51页 |
5.2 车辆模型 | 第51-53页 |
5.2.1 车辆振动基本形式 | 第51页 |
5.2.2 车辆模型基本假定 | 第51-52页 |
5.2.3 车辆模型简化 | 第52-53页 |
5.3 车辆方程及车-桥系统运动方程建立 | 第53-54页 |
5.4 车桥耦合振动在ANSYS软件中的实现方法 | 第54-55页 |
5.5 轻轨桥梁桥耦合振动分析 | 第55-60页 |
5.5.1 不同车辆模型比较 | 第55-58页 |
5.5.2 一列车过桥作用下桥梁动力反应分析 | 第58-59页 |
5.5.3 列车速度影响分析 | 第59-60页 |
5.5.4 行车安全性评价 | 第60页 |
5.6 地震和列车共同作用下车-桥系统动力响应分析 | 第60-64页 |
5.6.1 竖向动力响应分析 | 第61-62页 |
5.6.2 横桥向动力响应分析 | 第62-63页 |
5.6.3 列车荷载对支座减震效果影响分析 | 第63-64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6.1 结论 | 第65-66页 |
6.2 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