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2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4-22页 |
2.1 自然地理 | 第14-16页 |
2.2 地层 | 第16-17页 |
2.3 可采煤层 | 第17-18页 |
2.4 井田构造 | 第18页 |
2.5 水文地质条件 | 第18-22页 |
2.5.1 含水层 | 第18-19页 |
2.5.2 隔水层 | 第19-22页 |
3 煤层底板破坏深度测试 | 第22-41页 |
3.1 测试工作面概况 | 第22页 |
3.2 试验装置 | 第22-23页 |
3.3 测试方法及步骤 | 第23-25页 |
3.3.1 试验方法 | 第23-24页 |
3.3.2 试验步骤 | 第24-25页 |
3.4 测试过程 | 第25-28页 |
3.4.1 钻探 | 第25-28页 |
3.4.2 测试 | 第28页 |
3.5 测试结果 | 第28-35页 |
3.6 成果分析及结论 | 第35-41页 |
3.6.1 采动破坏深度确定 | 第35-36页 |
3.6.2 试验及破坏过程分析说明 | 第36-40页 |
3.6.3 小结 | 第40-41页 |
4 工作面底板破坏深度数值模拟 | 第41-55页 |
4.1 FLAC~(3D)介绍 | 第41-43页 |
4.2 数值模拟参数的选择 | 第43页 |
4.3 模型的建立 | 第43页 |
4.4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 第43页 |
4.5 计算范围与网格划分 | 第43-46页 |
4.6 应力平衡与模拟开挖 | 第46-47页 |
4.7 底板受采动影响破坏模拟 | 第47-54页 |
4.7.1 80101 工作面模拟过程及结果分析 | 第47-49页 |
4.7.2 不同宽度工作面模拟结果分析 | 第49-54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5 太原组8号煤80102工作面带压开采安全性研究 | 第55-67页 |
5.1 隔水层阻水性能研究 | 第55-57页 |
5.1.1 隔水层厚度及岩性 | 第55页 |
5.1.2 底板采动破坏深度分析 | 第55页 |
5.1.3 阻水能力评价 | 第55-57页 |
5.2 奥灰峰峰组富水性研究 | 第57-61页 |
5.2.1 奥灰含水层补迳排条件分析 | 第57页 |
5.2.2 奥灰峰峰组含水层富水性分析 | 第57-60页 |
5.2.3 太原组80102工作面涌水量预测 | 第60-61页 |
5.3 80102 工作面突水系数 | 第61-62页 |
5.4 80102 工作面隔水层阻水系数研究 | 第62-64页 |
5.5 80102 工作面带压开采安全性综合研究 | 第64-65页 |
5.6 带压开采防治水技术对策 | 第65-67页 |
5.6.1 带压开采技术路线 | 第65页 |
5.6.2 带压开采防治水技术对策 | 第65-6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7-68页 |
6.1 结论 | 第67页 |
6.2 展望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