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以问题为导向的乡村规划建设落地实施研究--以湖北省房县土城村协同共建为例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一章 前言第11-21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研究目的第12-13页
    1.3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4 研究内容第14-17页
    1.5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6 研究思路第18-19页
    1.7 研究框架第19-21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案例分析第21-33页
    2.1 国外相关研究第21-23页
        2.1.1. 国外文献回顾第21-22页
        2.1.2. 国外乡村建设案例第22-23页
    2.2 国内相关研究第23-27页
        2.2.1. 对国内乡村建设历程的梳理第23-24页
        2.2.2. 国内对国外乡村建设经验的相关研究第24页
        2.2.3. 国内乡村建设实践活动的相关评论研究第24-25页
        2.2.4. 多学科视域下的乡村建设研究第25-27页
    2.3 国内乡村建设案例分析第27-31页
    2.4 本章小结第31-33页
第三章 乡村问题导向下的规划与空间治理第33-55页
    3.1 乡村发展基本要求:环境优美、村容整洁第33-39页
        3.1.1. 村庄自然环境治理与村容美化第33-36页
        3.1.2. 村容整洁--闲置建筑、院落空间整治与基础设施归置第36-39页
    3.2 农民生活保证:留住乡愁、其乐融融第39-46页
        3.2.1. 乡村“场所精神”----留得住乡愁第39-41页
        3.2.2. 满足农民基本居住空间需求的设计第41-42页
        3.2.3. 改善农民居住条件的改造设计第42-43页
        3.2.4. 农民养老设计与儿童设计空间第43页
        3.2.5. 便利农民生活的基础设施建设第43-44页
        3.2.6. 农民居住文化及审美需求设计第44-45页
        3.2.7. 农民生活对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需求第45-46页
        3.2.8. 乡村公共建筑设计需求第46页
    3.3 多种产业经营设计:产业发展、生活富足第46-52页
        3.3.1. 产业引导下的村庄自然资源与空间整合第46-49页
        3.3.2. 产业引导下的规划设计第49页
        3.3.3. 产业引导下的建筑设计第49-51页
            3.3.3.1 民居建筑的经营式设计第49-50页
            3.3.3.2 公共空间与公共建筑设计第50-51页
        3.3.4. 产业发展的基本需求----基础设施的建设第51-52页
    3.4 乡村基层治理相关问题第52-53页
    3.5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四章 多方力量协同参与共建第55-69页
    4.1 多方力量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第55-63页
        4.1.1. 设计师团体的协调作用第55-59页
        4.1.2. 政府力量的积极引导作用第59-61页
        4.1.3. 非政府组织的积极作用第61-62页
        4.1.4. 农民积极配合的主体意识作用第62-63页
    4.2 多方力量的相互作用第63-64页
    4.3 多方力量的协同作用在推动落地建设的优点第64-66页
    4.4 多元主体力量的调动及前瞻第66-67页
    4.5 本章小结第67-69页
第五章 土城村建设项目相关设计与落地实践第69-111页
    5.1 设计背景第69-74页
        5.1.1. 项目背景第69-70页
        5.1.2. 项目优势与存在问题评析第70-71页
        5.1.3. 设计目标与设计要求第71-72页
        5.1.4. 项目规划用地基地现状第72-73页
        5.1.5. 调研工作特点、方法与实例第73-74页
            5.1.5.1 调研工作特点及方法第73-74页
            5.1.5.2 土城村调研实例第74页
    5.2 土城村基础条件分析第74-80页
        5.2.1. 土城村特色产品与历史文化元素第75-77页
            5.2.1.1 特色产品黄酒与黄酒文化第75-76页
            5.2.1.2 “筑土为城”的典故与历史传说第76页
            5.2.1.3 诗经文化第76-77页
            5.2.1.4 古代“谪居文化”与流放文化第77页
        5.2.2. 土城村自然环境与资源第77-79页
        5.2.3. 土城村民居特色第79-80页
        5.2.4. 土城村发展定位第80页
    5.3 本案设计理念与设计方法第80-81页
        5.3.1. 设计理念第80-81页
        5.3.2. 设计方法第81页
    5.4 本案规划设计策略第81-83页
        5.4.1. 现状村落环境整治与建筑改造第82页
        5.4.2. 新村概念规划与实施并行第82-83页
    5.5 民居建筑设计工作方式第83-93页
        5.5.1. 当地传统民居的研究第83-86页
            5.5.1.1 当地传统民居结构与空间形式第83-84页
            5.5.1.2 建筑造型第84页
            5.5.1.3 建筑材料第84页
            5.5.1.4 细部装饰第84-86页
            5.5.1.5 居住传统习俗第86页
        5.5.2. 民居类型与户型设计第86-88页
            5.5.2.1 居住型第86-87页
            5.5.2.2 经营型第87-88页
            5.5.2.3 居住结合经营型第88页
        5.5.3. 民居庭院设计第88-89页
        5.5.4. 成效明显的设计方式第89-91页
        5.5.5. 成效明显的工作方式第91-93页
    5.6 乡村建筑建设落地实施的操作方法第93-96页
        5.6.1. 改造第93-94页
            5.6.1.1 土房改造第93-94页
            5.6.1.2 瓷砖房改造第94页
        5.6.2. 新建第94页
        5.6.3. 扩建第94-95页
        5.6.4. 从设计到施工的策略研究第95-96页
    5.7 项目自评与农民使用后评价第96-99页
        5.7.1. 项目自评第96-97页
        5.7.2. 农民使用后评价第97-98页
        5.7.3. 回访与评价的启示第98-99页
    5.8 设计成果表达第99-111页
        5.8.1. 规划图第99-104页
        5.8.2. 建筑设计图第104-111页
            5.8.2.1. 民居建筑设计图第104-109页
            5.8.2.2. 公共建筑设计图第109-111页
第六章 结语第111-115页
    6.1 项目进展现状第111-112页
    6.2 项目建设期望与后续研究愿景第112-113页
        6.2.1 项目建设期望第112页
        6.2.2 后续研究内容与挑战第112-113页
    6.3 研究总结第113-115页
致谢第115-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21页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第121-123页
附录B:图片索引第123-129页
附录C:部分调研笔录第129-133页
附录D:乡村建筑设计随笔1第133-135页

论文共1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力电缆的温度场和载流量研究
下一篇:关注文化基因的传统民居保护与修缮设计研究--以建水古城民居的修缮设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