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绪论 | 第12-15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3页 |
1.3 文章结构和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1.4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4-15页 |
2 背景及文献回顾 | 第15-27页 |
2.1 制度背景 | 第15-22页 |
2.1.1. 非经常性损益内容与利润表表内位置变化 | 第15-17页 |
2.1.2 投资收益项目的历史变化 | 第17-20页 |
2.1.3 现行利润评价标准的滞后 | 第20-22页 |
2.1.4 中国审计市场描述 | 第22页 |
2.2 文献回顾 | 第22-27页 |
2.2.1 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 | 第22-23页 |
2.2.2 投资性资产盈余管理 | 第23-25页 |
2.2.3 审计师抑制 | 第25-27页 |
3 理论基础 | 第27-29页 |
3.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7页 |
3.2 盈余管理 | 第27-29页 |
4 研究假设与研究设计 | 第29-39页 |
4.1 研究假设 | 第29-33页 |
4.1.1 非经常性损益与盈余数额管理 | 第29-30页 |
4.1.2 非经常性损益与盈余结构管理 | 第30页 |
4.1.3 非经常性损益隐性披露 | 第30-31页 |
4.1.4 审计师意见 | 第31-33页 |
4.2 研究设计 | 第33-39页 |
4.2.1 模型设计与主要变量 | 第33-38页 |
4.2.2 样本选择 | 第38-39页 |
5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39-52页 |
5.1 描述性统计 | 第39-40页 |
5.2 相关性分析 | 第40-42页 |
5.3 单变量分析 | 第42-43页 |
5.4 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 第43-50页 |
5.4.1 非经常性损益与盈余数额管理 | 第43-45页 |
5.4.2 非经常性损益与盈余结构管理 | 第45-46页 |
5.4.3 扭亏动机、金融资产规模与盈余管理隐蔽性 | 第46-48页 |
5.4.4 避亏动机、盈余管理隐蔽性与审计师抑制 | 第48-50页 |
5.5 稳健性测试 | 第50-52页 |
6 结论、意义及研究不足 | 第52-55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52页 |
6.2 理论贡献与实际意义 | 第52-53页 |
6.3 局限与不足 | 第53-55页 |
附图表 | 第55-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附件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