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2-17页 |
1.2.1 基流的定义 | 第12-13页 |
1.2.2 基流分割方法 | 第13-15页 |
1.2.3 基流的影响因素 | 第15-16页 |
1.2.4 研究的不足 | 第16-17页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7-18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18-26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8-22页 |
2.1.1 气候和水文 | 第19-20页 |
2.1.2 地貌和土壤 | 第20页 |
2.1.3 植被与生态环境建设 | 第20-21页 |
2.1.4 社会经济状况 | 第21-22页 |
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22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22-25页 |
2.3.1 数据序列的自相关检验 | 第22-23页 |
2.3.2 变差系数 | 第23页 |
2.3.3 Mann-Kendall趋势检测 | 第23-24页 |
2.3.4 Pettitt突变检验 | 第24-25页 |
2.4 技术路线图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北洛河上游河川基流分割法适宜性分析 | 第26-33页 |
3.1 基流分割方法简述 | 第26-28页 |
3.1.1 HYSEP法 | 第26页 |
3.1.2 数字滤波法 | 第26-27页 |
3.1.3 基流指数法 | 第27-28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3.2.1 基流指数 | 第28页 |
3.2.2 流量过程线 | 第28-29页 |
3.3 基流分割结果对比分析 | 第29-31页 |
3.3.1 基流指数对比分析 | 第29页 |
3.3.2 基流指数稳定性分析 | 第29-30页 |
3.3.3 流量过程线对比分析 | 第30-31页 |
3.4 小结 | 第31-33页 |
第四章 北洛河上游降雨及水土保持措施动态变化特征 | 第33-43页 |
4.1 北洛河上游年际降雨量动态变化特征 | 第33-35页 |
4.2 北洛河上游季节降雨量动态变化特征 | 第35-36页 |
4.3 北洛河上游水土保持措施和植被恢复动态特征 | 第36-41页 |
4.3.1 水土保持措施 | 第36-39页 |
4.3.2 植被恢复动态特征 | 第39-41页 |
4.4 小结 | 第41-43页 |
第五章 北洛河上游径流及其组分的变化态势和阶段差异 | 第43-54页 |
5.1 北洛河上游年径流量及其组分年际动态变化特征 | 第43-49页 |
5.1.1 年径流量及其组分的统计特征 | 第43-44页 |
5.1.2 径流量及其组分年际尺度上的演变趋势和分配特征 | 第44-45页 |
5.1.3 径流及其组分在年代尺度上的演变趋势和分配特征 | 第45-48页 |
5.1.4 径流系数和基流指数在年尺度上的变化趋势 | 第48-49页 |
5.2 北洛河上游径流组分年内变化特征 | 第49-53页 |
5.2.1 总径流量及其组分月分配特征 | 第49-50页 |
5.2.2 总径流量季节分配特征和演变趋势 | 第50-51页 |
5.2.3 基流年内分配特征和演变趋势 | 第51-52页 |
5.2.4 径流系数和基流指数的年内分配规律 | 第52-53页 |
5.3 小结 | 第53-54页 |
第六章 流域径流及其组分对水土保持措施的响应规律 | 第54-59页 |
6.1 径流组分对植被恢复的响应 | 第54-56页 |
6.2 径流及其组分对水土保持措施的响应 | 第56页 |
6.3 国家政策的影响 | 第56-58页 |
6.4 小结 | 第58-5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59-60页 |
7.2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作者简介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