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分子生物学论文--基因工程(遗传工程)论文

热泉菌Bacillus sp.BI-19产耐高温脂肪酶的基因克隆及其酶学性质研究

中文摘要第12-14页
ABSTRACT第14-15页
第一章 前言第16-22页
    1.1 脂肪酶的简介第16-20页
        1.1.1 脂肪酶的来源第16-17页
        1.1.2 脂肪酶的结构和催化机理第17-18页
        1.1.3 脂肪酶的研究现状第18-19页
        1.1.4 脂肪酶的应用第19-20页
    1.2 耐高温脂肪酶第20-22页
        1.2.1 本论文耐高温脂肪酶的来源第20-21页
        1.2.2 耐高温脂肪酶的研究现状第21-22页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2页
第二章 产耐高温脂肪酶菌株的筛选和鉴定第22-28页
    2.1 实验材料第23-24页
        2.1.1 材料和试剂第23页
        2.1.2 培养基第23-24页
    2.2 实验方法第24-25页
        2.2.1 初筛第24页
        2.2.2 复筛第24页
        2.2.3 脂肪酶酶活的测定第24-25页
        2.2.4 基因组DNA的提取第25页
        2.2.5 16S rRNA基因的PCR扩增第25页
        2.2.6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第25页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25-28页
        2.3.1 初筛与复筛第25-26页
        2.3.2 菌株BI-19号菌的种属鉴定第26-28页
    2.4 小结与讨论第28页
第三章 Bacillus sp.BI-19菌株的发酵条件优化第28-41页
    3.1 实验材料第28-29页
        3.1.1 菌株第29页
        3.1.2 试剂第29页
    3.2 试验方法第29-36页
        3.2.1 制备种子液第29页
        3.2.2 标准曲线的制备第29-30页
        3.2.3 菌株的生物量和酶活曲线第30页
        3.2.4 单因素实验第30-32页
        3.2.5 设计Plackett-Burman实验第32-33页
        3.2.6 最陡爬坡实验第33-34页
        3.2.7 Box-Behnken设计及结果第34-36页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6-40页
        3.3.1 BI-19号菌株的生长曲线和产酶曲线第36-37页
        3.3.2 单因素实验结果第37-39页
        3.3.3 响应面分析结果第39-40页
    3.4 实验小结与讨论第40-41页
第四章 Bacillus sp.B1-19菌株基因组DNA质粒文库的构建与耐高温脂肪酶基因的克隆第41-47页
    4.1 实验材料第41-42页
        4.1.1 菌株与常用软件第41页
        4.1.2 实验试剂第41-42页
    4.2 实验方法第42-43页
        4.2.1 基因组DNA提取第42页
        4.2.2 基因组DNA质粒文库的构建第42页
        4.2.3 产高温脂肪酶基因克隆的筛选第42页
        4.2.4 高温脂肪酶的基因序列分析第42-43页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3-47页
        4.3.1 基因组DNA的提取第43页
        4.3.2 菌落PCR检测和测序验证第43-44页
        4.3.3 阳性克隆的筛选第44页
        4.3.4 脂肪酶基因的序列分析第44-47页
    4.4 实验小结与讨论第47页
第五章 脂肪酶基因lip-1954和lip-0256的异源表达第47-55页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48-49页
        5.1.1 实验菌株第48页
        5.1.2 实验仪器第48页
        5.1.3 实验试剂第48-49页
    5.2 试验方法第49-51页
        5.2.1 基因组DNA的提取第49页
        5.2.2 设计引物并引物PCR第49页
        5.2.3 琼脂糖凝胶回收第49页
        5.2.4 连接pMD18-T simple载体第49-50页
        5.2.5 质粒提取和PCR检测第50页
        5.2.6 双酶切和琼脂糖凝胶回收第50页
        5.2.7 连接到表达载体pET-30(a+)并PCR检测第50页
        5.2.8 转化入T0P10并测序第50-51页
        5.2.9 提取TOP10的质粒并转化入BL21中第51页
        5.2.10 耐高温脂肪酶的诱导表达第51页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1-54页
        5.3.1 基因组DNA提取和引物PCR第51-52页
        5.3.2 重组酶的诱导表达结果第52-54页
    5.4 实验小结和讨论第54-55页
第六章 重组酶Lip-1954的酶学性质研究第55-61页
    6.1 实验材料第55页
        6.1.1 菌株与仪器第55页
        6.1.2 主要试剂第55页
    6.2 实验方法第55-57页
        6.2.1 目的蛋白的分离纯化第56页
        6.2.2 重组酶的酶学性质研究第56-57页
    6.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7-60页
        6.3.1 蛋白纯化第57-58页
        6.3.2 酶学性质研究第58-60页
    6.4 实验小结与讨论第60-61页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73页
致谢第73-74页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第74-75页
附件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麦耐旱基因TaDRLea3-2的克隆及功能研究
下一篇: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流域径流及其组分变化和对植被恢复的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