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引言 | 第10-20页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2.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文献法 | 第11-12页 |
2.观察法 | 第12页 |
3.问卷调查法 | 第12页 |
4.访谈法 | 第12页 |
(三)研究工具 | 第12-13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13-20页 |
1.课堂控制与学生自由的关系研究 | 第13-14页 |
2.课堂控制作用研究 | 第14-15页 |
3.课堂控制影响因素研究 | 第15页 |
4.课堂控制原则研究 | 第15-16页 |
5.课堂控制表现形式研究 | 第16-18页 |
6.课堂控制基本策略研究 | 第18-19页 |
7.国内外以往研究评析 | 第19-20页 |
二、理论基础研究 | 第20-26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1.初任教师 | 第20页 |
2.成熟教师 | 第20-21页 |
3.课堂控制 | 第21页 |
4.课堂控制策略 | 第21页 |
5.课堂非预期行为 | 第21页 |
(二)相关理论基础 | 第21-26页 |
1.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第21-23页 |
2.教师教育一体化理论 | 第23-24页 |
3.社会学习理论 | 第24-25页 |
4.行为控制理论 | 第25-26页 |
三、小学教师课堂控制策略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26-50页 |
(一)小学教师课堂控制的总体情况分析 | 第27-31页 |
1.小学教师重视教师主导的课堂控制,认可课堂控制对教学的作用 | 第27-28页 |
2.小学教师课堂控制动机以学生为导向,最终为实现智育目标 | 第28-29页 |
3.小学教师课堂控制策略选择受内外部因素共同影响 | 第29-30页 |
4.小学教师课堂控制总体倾向于预防性和温和反应策略 | 第30-31页 |
(二)小学教师课堂控制的差异性分析 | 第31-50页 |
1.小学教师课堂控制的性别差异分析 | 第31-35页 |
2.小学教师课堂控制的教龄差异分析 | 第35-42页 |
3.小学教师课堂控制的学历差异分析 | 第42-46页 |
4.小学教师课堂控制的任课年级差异分析 | 第46-50页 |
四、小学教师课堂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50-56页 |
(一)小学教师课堂控制“知高行低” | 第50-51页 |
(二)小学教师课堂控制因对象不同而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性 | 第51-52页 |
(三)小学教师课堂控制知识与技能主要来自实践中自己的摸索 | 第52-53页 |
(四)初任教师与成熟教师在课堂控制上各有优势与不足 | 第53-56页 |
1.初任教师课堂控制注重人性化、充满活力,但课堂控制效果有待提高 | 第53-54页 |
2.成熟教师中不乏出现课堂控制模式僵化、课堂氛围过严过死的情况 | 第54-56页 |
五、促进小学教师课堂控制科学化的对策 | 第56-61页 |
(一)做好职前职后一体化 | 第56-57页 |
(二)关注初任教师成长困境与成熟教师职业倦怠 | 第57-58页 |
1.小学初任教师课堂控制水平的提高 | 第57页 |
2.小学成熟教师课堂控制水平的提高 | 第57-58页 |
(三)宽严有度,创建和谐、人性化的课堂教学氛围 | 第58页 |
(四)深入了解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以合适的课堂控制策略 | 第58-59页 |
(五)扬长避短,利用自身优势进行课堂控制 | 第59-60页 |
(六)理论与实践结合,充实相关知识,掌握相关技能 | 第60-61页 |
注释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附录 | 第66-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