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9-13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2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1-13页 |
第2章 商业外观的保护条件概述 | 第13-23页 |
2.1 商业外观的概念与范围 | 第13-18页 |
2.1.1 商业外观的概念 | 第13-14页 |
2.1.2 商业外观的种类 | 第14-16页 |
2.1.3 商业外观的特性及其与商标的关系 | 第16-18页 |
2.2 商业外观保护的实质与必要性 | 第18-21页 |
2.2.1 商业外观的来源识别性 | 第18-19页 |
2.2.2 商业外观保护的必要性 | 第19-21页 |
2.3 商业外观的保护条件及其价值 | 第21-23页 |
2.3.1 商业外观保护条件的概念 | 第21页 |
2.3.2 商业外观保护条件的价值 | 第21-23页 |
第3章 商业外观保护条件的具体内容 | 第23-34页 |
3.1 显著性 | 第24-29页 |
3.1.1 商标的显著性问题 | 第24-26页 |
3.1.2 商业外观的显著性问题 | 第26-29页 |
3.2 非功能性 | 第29-34页 |
3.2.1 各国非功能性原则的立法现状 | 第29页 |
3.2.2 非功能性原则的基本理念 | 第29-30页 |
3.2.3 功能性的分类与判断标准 | 第30-34页 |
第4章 我国商业外观保护条件存在的缺陷及其完善 | 第34-44页 |
4.1 我国商业外观保护条件的现状 | 第34-37页 |
4.1.1 知名商品 | 第34-35页 |
4.1.2 特有 | 第35-36页 |
4.1.3 非功能性 | 第36-37页 |
4.2 我国商业外观保护条件存在的缺陷 | 第37-39页 |
4.2.1“知名商品”导致保护对象错置 | 第37-38页 |
4.2.2“知名”与“特有”条件的重叠 | 第38-39页 |
4.2.3 非功能性等限制性条件有待明确 | 第39页 |
4.3 商业外观保护条件的立法完善 | 第39-44页 |
4.3.1 确立商业外观的法律概念 | 第41-42页 |
4.3.2 彻底以“知名”取代“知名商品”和“特有” | 第42-43页 |
4.3.3 明确非功能性等限制条件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