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引言 | 第9-11页 |
2 证券犯罪刑事政策概念简述 | 第11-15页 |
2.1 刑事政策之定义 | 第11-13页 |
2.2 刑事政策之范围 | 第13-14页 |
2.3 证券犯罪刑事政策之定义 | 第14-15页 |
3 我国证券犯罪刑事政策之考察与评析 | 第15-26页 |
3.1 证券犯罪刑事立法政策考察 | 第15-18页 |
3.1.1 证券犯罪刑事立法模式的考察 | 第15页 |
3.1.2 证券犯罪刑事罪名设置的考察 | 第15-18页 |
3.2 证券犯罪刑事司法政策考察——由一个案例展开 | 第18-20页 |
3.3 证券犯罪其他刑事政策考察 | 第20-22页 |
3.3.1 证券市场民事赔偿制度的考察 | 第20-21页 |
3.3.2 证券市场的监管制度的考察 | 第21-22页 |
3.4 我国证券犯罪刑事政策特色之评析 | 第22-25页 |
3.4.1 注重打击方式的多样性 | 第22-23页 |
3.4.2 宽严相济,以宽为主 | 第23-24页 |
3.4.3 运动式执法,侧重于秩序维护 | 第24页 |
3.4.4 管惩兼顾,侧重于管 | 第24-25页 |
3.5 注册制改革过程中我国证券犯罪刑事政策面临之挑战 | 第25-26页 |
3.5.1 发现和打击证券犯罪的挑战 | 第25页 |
3.5.2 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挑战 | 第25-26页 |
4 我国证券违法犯罪行为之实证研究 | 第26-38页 |
4.1 实证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4.2 对证监会处罚案件的实证考察 | 第27-32页 |
4.2.1 对行政处罚案件行为类型的分组考察 | 第27-29页 |
4.2.2 对行政处罚案件行为主体的分组考察 | 第29-31页 |
4.2.3 对行政处罚案件行为载体的分组考察 | 第31-32页 |
4.3 对自律监管案件的实证考察 | 第32-34页 |
4.3.1 对自律监管案件行为类型的分组考察 | 第33页 |
4.3.2 对自律监管案件行为主体的分组考察 | 第33-34页 |
4.4 对证券犯罪案件的实证考察 | 第34-36页 |
4.5 分析与结论——目前证券犯罪刑事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6-38页 |
4.5.1 国家本位观下证券违法犯罪行为的监管手段单一,严重依赖证监会 | 第36页 |
4.5.2 刑法规制相对宽和 | 第36-37页 |
4.5.3 证券违法犯罪监督中非国家主体参与度不高 | 第37-38页 |
5 “前注册制”背景下我国证券犯罪刑事政策调整的建议 | 第38-46页 |
5.1 调整刑事政策理念——国家本位观转向国家、社会双本位观 | 第38-39页 |
5.2 健全证券犯罪之刑法规制——完善“宽严相济”的证券刑法结构 | 第39-43页 |
5.2.1 “严”策的完善与实现 | 第39-42页 |
5.2.2 “宽”策的完善与实现 | 第42-43页 |
5.3 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加强刑事政策体系中的公众参与 | 第43-46页 |
6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作者简历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