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8-10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0-17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第2章 归因理论视域下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 | 第18-23页 |
2.1 人际关系 | 第18页 |
2.2 马克思主义社会关系理论 | 第18-20页 |
2.2.1 人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关系发生的基础 | 第18-19页 |
2.2.2 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的现实根据 | 第19页 |
2.2.3 人的实践能力的提升与社会关系的发展相互促进 | 第19-20页 |
2.3 归因理论 | 第20页 |
2.4 归因风格 | 第20-21页 |
2.5 归因偏差 | 第21-23页 |
2.5.1 基本归因偏差 | 第21页 |
2.5.2 活动者和观察者的归因差异 | 第21-22页 |
2.5.3 利己主义偏差 | 第22页 |
2.5.4 一致性信息偏向 | 第22页 |
2.5.5 沟通中的归因及其偏向 | 第22-23页 |
第3章 运用归因理论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解读 | 第23-27页 |
3.1 归因风格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 第23-25页 |
3.1.1 归因风格对大学生人际自信的影响 | 第23-24页 |
3.1.2 归因风格对大学生的交往动机的影响 | 第24页 |
3.1.3 归因风格对大学生的情绪情感发展的影响 | 第24-25页 |
3.2 归因偏差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 第25-27页 |
3.2.1 基本归因偏差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 第25页 |
3.2.2“行动者——观察者效应”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 第25-26页 |
3.2.3 利己主义偏向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 第26-27页 |
第4章 构建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对策分析 | 第27-32页 |
4.1 减少归因偏差,引导正确归因 | 第27-28页 |
4.1.1 提高元认知水平,改进心理认知策略 | 第27-28页 |
4.1.2 培养大学生建立“内控型”的心理控制点 | 第28页 |
4.1.3 引导大学生克服归因从众 | 第28页 |
4.2 进行归因训练,形成积极归因方式 | 第28-29页 |
4.2.1 归因训练方法 | 第28-29页 |
4.2.2 归因训练模式 | 第29页 |
4.3 加强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 第29-32页 |
4.3.1 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丰富人际交往的相关知识 | 第30页 |
4.3.2 加强人文关怀,激发青年学生人际交往的内生动力 | 第30页 |
4.3.3 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提升学生文明素养 | 第30-31页 |
4.3.4 坚持成功激励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 | 第31页 |
4.3.5 坚持诚实守信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 第31-32页 |
第5章结论与展望 | 第32-33页 |
致谢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7页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