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陡坡峡谷桥梁大体积基坑开挖及弃渣边坡稳定性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以加固处理方案 | 第11-12页 |
1.2.1 国内外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边坡稳定加固处理方案 | 第12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第二章 金沙江特大桥桥址边坡稳定状况及处置方案 | 第14-24页 |
2.1 大桥工程简介 | 第14页 |
2.2 气象条件 | 第14-15页 |
2.3 水文条件 | 第15页 |
2.4 地质条件 | 第15-17页 |
2.4.1 地层岩性 | 第15页 |
2.4.2 地质构造 | 第15-16页 |
2.4.3 不良地质 | 第16-17页 |
2.4.4 环境工程地质 | 第17页 |
2.5 地震影响 | 第17页 |
2.6 岸坡及边坡稳定性 | 第17-19页 |
2.6.1 整体稳定性 | 第17-18页 |
2.6.2 局部稳定性 | 第18页 |
2.6.3 地震条件下岸坡稳定性 | 第18-19页 |
2.6.4 蓄水条件下岸坡稳定性 | 第19页 |
2.6.5 开挖条件边坡的稳定性 | 第19页 |
2.7 岸坡岩体宏观力学参数 | 第19-20页 |
2.8 坡岸加固处置方案 | 第20-24页 |
2.8.1 两岸边坡加固措施 | 第20-24页 |
第三章 大桥丽江岸桥基开挖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24-30页 |
3.1 边坡稳定计算模型 | 第24-25页 |
3.1.1 有限元模型 | 第24页 |
3.1.2 模型材料参数 | 第24-25页 |
3.2 边坡稳定计算方法 | 第25-26页 |
3.3 边坡稳定性计算结果 | 第26-30页 |
3.3.1 天然边坡 | 第26-27页 |
3.3.2 开挖边坡 | 第27-28页 |
3.3.3 抗滑桩加固边坡 | 第28-30页 |
第四章 大桥丽江岸坡加固后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30-50页 |
4.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30-33页 |
4.1.1 几何尺寸 | 第30-32页 |
4.1.2 几何模型 | 第32页 |
4.1.3 网格划分 | 第32-33页 |
4.1.4 锚杆、框架梁以及抗滑桩 | 第33页 |
4.2 模型材料参数 | 第33-34页 |
4.2.1 岩石边坡 | 第33-34页 |
4.2.2 其他材料参数 | 第34页 |
4.3 有限元计算方案 | 第34-35页 |
4.4 边坡位移分析 | 第35-38页 |
4.4.1 水平位移 | 第35-36页 |
4.4.2 竖直位移 | 第36-38页 |
4.5 边坡应力分析 | 第38-45页 |
4.5.1 竖向应力 | 第38-40页 |
4.5.2 水平应力 | 第40-42页 |
4.5.3 剪切应力 | 第42-43页 |
4.5.4 锚杆应力 | 第43-45页 |
4.6 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45-49页 |
4.6.1 有限元强度折减参数 | 第45-46页 |
4.6.2 有限元强度折减结果 | 第46-48页 |
4.6.3 岩石边坡变形模量影响 | 第48-4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弃渣场设计及稳定性分析 | 第50-62页 |
5.1 弃渣场原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50-52页 |
5.1.1 滑坡分析 | 第50-52页 |
5.2 弃渣场设计方案 | 第52-55页 |
5.2.1 弃渣场填筑区域 | 第52-54页 |
5.2.2 挡渣墙及填筑高度 | 第54-55页 |
5.3 弃渣场稳定计算模型 | 第55-57页 |
5.3.1 几何模型 | 第55-56页 |
5.3.2 模型材料参数 | 第56-57页 |
5.4 计算工况及安全系数控制标准 | 第57-58页 |
5.4.1 计算工况 | 第57页 |
5.4.2 安全系数 | 第57-58页 |
5.5 弃土场稳定性计算结果 | 第58-6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2-64页 |
6.1 总结 | 第62页 |
6.2 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