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镇凹陷大王庄地区沙二段沉积微相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6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9-13页 |
1.2.1 国外滩坝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滩坝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3 车镇凹陷沉积相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4 存在问题 | 第13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4页 |
1.4 主要工作量和成果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6-21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6-17页 |
2.2 车镇凹陷构造格局 | 第17-19页 |
2.2.1 构造特征 | 第17-18页 |
2.2.2 构造演化 | 第18-19页 |
2.3 车镇凹陷地层特征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21-31页 |
3.1 标志层特征 | 第21-23页 |
3.1.1 一砂组顶部地层电性特征 | 第21页 |
3.1.2 二砂组顶部地层电性特征 | 第21-22页 |
3.1.3 三砂组顶部地层电性特征 | 第22页 |
3.1.4 四砂组顶部地层电性特征 | 第22-23页 |
3.1.5 沙三段地层顶部电性特征 | 第23页 |
3.2 砂层组划分 | 第23-24页 |
3.3 地层格架 | 第24-30页 |
3.4 沙二段地层总体发育特征 | 第30-31页 |
第四章 沉积微相研究 | 第31-54页 |
4.1 测井相标志 | 第31-32页 |
4.2 沉积微相类型 | 第32-33页 |
4.3 单井相分析 | 第33-41页 |
4.4 连井相分析 | 第41-47页 |
4.5 平面相分析 | 第47-54页 |
4.5.1 各砂层组沉积微相分布特征 | 第47-51页 |
4.5.2 主力小层沉积微相分布特征 | 第51-54页 |
第五章 储层特征研究 | 第54-62页 |
5.1 储层岩性特征 | 第54页 |
5.2 储层物性特征 | 第54-58页 |
5.3 储层评价与分布 | 第58-62页 |
5.3.1 储层评价 | 第58-59页 |
5.3.2 储层分布特征 | 第59-62页 |
第六章 油气分布规律研究 | 第62-78页 |
6.1 油气藏类型 | 第62-65页 |
6.2 油气垂向分布特征 | 第65-68页 |
6.3 油气平面分布特征 | 第68-71页 |
6.4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 第71-73页 |
6.5 有利目标预测 | 第73-78页 |
结论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