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9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1 储层矿物溶解度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次生孔隙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东营凹陷矿物溶解度与次生孔隙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东营凹陷民丰洼陷沙四段地质特征 | 第19-24页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9页 |
2.2 沉积特征 | 第19-20页 |
2.3 构造演化与断层展布特征 | 第20-21页 |
2.3.1 构造演化 | 第20-21页 |
2.3.2 断层展布特征 | 第21页 |
2.4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21-24页 |
第三章 储层成岩作用特征与成岩流体演化 | 第24-40页 |
3.1 成岩作用类型 | 第24-31页 |
3.1.1 欠压实作用 | 第24-26页 |
3.1.2 胶结作用 | 第26-29页 |
3.1.3 交代作用 | 第29-30页 |
3.1.4 溶蚀作用 | 第30-31页 |
3.2 储层孔隙类型 | 第31-33页 |
3.2.1 原生孔隙 | 第31-32页 |
3.2.2 次生孔隙 | 第32-33页 |
3.3 储层现今温压场和地层流体特征 | 第33-37页 |
3.3.1 温度、压力特征及演化 | 第33-35页 |
3.3.2 流体介质特征 | 第35-37页 |
3.4 成岩流体的演化 | 第37-40页 |
第四章 储层矿物溶解度-生长率模拟实验 | 第40-64页 |
4.1 实验仪器及原理 | 第40-41页 |
4.2 实验条件和实验步骤 | 第41-45页 |
4.2.1 实验条件 | 第41-44页 |
4.2.2 实验步骤 | 第44-45页 |
4.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5-50页 |
4.3.1 丰深1井实验模拟结果 | 第45-47页 |
4.3.2 丰深3井实验模拟结果 | 第47-49页 |
4.3.3 丰深4井实验模拟结果 | 第49-50页 |
4.3.4 丰8井实验模拟结果 | 第50页 |
4.4 矿物的溶蚀现象 | 第50-54页 |
4.4.1 酸性条件下的石英溶蚀 | 第50-51页 |
4.4.2 中性条件下的石英溶蚀 | 第51页 |
4.4.3 酸性条件下的方解石溶蚀 | 第51-52页 |
4.4.4 中性条件下的方解石溶蚀 | 第52页 |
4.4.5 酸性条件下的斜长石溶蚀 | 第52-53页 |
4.4.6 中性条件下的斜长石溶蚀 | 第53-54页 |
4.5 实验模拟结果与成岩作用阶段的匹配关系 | 第54-55页 |
4.6 矿物溶解-生长机理探讨 | 第55-64页 |
4.6.1 矿物溶解机理探讨 | 第55-58页 |
4.6.2 矿物生长机理探讨 | 第58-64页 |
第五章 储层矿物溶解度特征与溶蚀次生孔隙的关系探讨 | 第64-86页 |
5.1 矿物溶解度影响因素分析 | 第64-69页 |
5.1.1 地层水的pH值 | 第64-67页 |
5.1.2 温度与压力 | 第67-68页 |
5.1.3 水型以及矿化度的影响 | 第68-69页 |
5.2 次生孔隙度和胶结率计算模型的建立与特征分析 | 第69-79页 |
5.2.1 次生孔隙度和胶结率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69-70页 |
5.2.2 实验模拟井段次生孔隙度与胶结率的特征 | 第70-79页 |
5.3 储层有利溶蚀次生孔隙发育带预测 | 第79-86页 |
5.3.1 影响次生孔隙发育的因素 | 第79-81页 |
5.3.2 模拟井段次生孔隙发育带的预测 | 第81-86页 |
结论与存在问题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