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1.3.2 现实意义 | 第14-15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5-30页 |
2.1 FRN | 第15-20页 |
2.1.1 FRN现象 | 第15-17页 |
2.1.2 线索相关的FRN(Cue-related FRN)现象 | 第17-18页 |
2.1.3 儿童FRN现象 | 第18-20页 |
2.2 FRN的调制因素 | 第20-22页 |
2.3 FRN相关脑区 | 第22-24页 |
2.4 FRN的功能意义 | 第24-26页 |
2.4.1 ERN的强化学习理论(Reinforcement learning-ERN theory,RL-ERN) | 第24-25页 |
2.4.2 情绪动机假说 | 第25-26页 |
2.5 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 | 第26-27页 |
2.5.1 国内外已有的线索相关的FRN的研究 | 第26-27页 |
2.5.2 国内外已有的儿童FRN的研究 | 第27页 |
2.6 反馈学习 | 第27-28页 |
2.7 已有研究的不足与问题提出 | 第28-30页 |
3 研究方法 | 第30-35页 |
3.1 研究目的和假设 | 第30页 |
3.1.1 实验目的 | 第30页 |
3.1.2 实验假设 | 第30页 |
3.2 实验设计 | 第30-33页 |
3.2.1 研究对象 | 第30-31页 |
3.2.2 实验材料与任务(找糖豆任务) | 第31-33页 |
3.3 数据采集与分析 | 第33-35页 |
3.3.1 数据的采集 | 第33页 |
3.3.2 数据的分析 | 第33-35页 |
4 研究结果 | 第35-51页 |
4.1 行为结果 | 第35-45页 |
4.1.1 关于不同年龄段被试选择原处概率及正确率的描述性统计 | 第35-37页 |
4.1.2 关于个各年龄段高/低概率选择原处与实际概率的差异比较 | 第37-38页 |
4.1.3 关于不同窗口高/低概率选择原处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 第38-39页 |
4.1.4 关于不同年龄组高/低概率选择原处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39-41页 |
4.1.5 关于不同年龄组在窗口上高/低线索选择原处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41页 |
4.1.6 关于不同年龄段被试选择原处反应时的描述性统计 | 第41-43页 |
4.1.7 关于不同窗口高/低线索选择原处反应时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 第43-44页 |
4.1.8 关于不同年龄组别高/低概率选择反应时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44-45页 |
4.2 ERP数据结果 | 第45-51页 |
4.2.1 不同电极点峰值和潜伏期的描述性统计与差异 | 第45-47页 |
4.2.2 高/低概率的Fz点峰值在不同学习阶段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 第47页 |
4.2.3 高/低概率的Fz点峰值在不同年龄段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47-48页 |
4.2.4 高/低概率的Fz点潜伏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 第48-49页 |
4.2.5 高/低概率的Fz点潜伏期在不同年龄段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49-51页 |
5 讨论 | 第51-57页 |
5.1 高、低概率线索行为选择的发展变化 | 第51-54页 |
5.1.1 高、低线索行为选择在时间窗口上的变化 | 第51-52页 |
5.1.2 高、低线索行为选择在年龄上的变化 | 第52-54页 |
5.2 高、低概率线索诱发的FRN的发展变化 | 第54-57页 |
5.2.1 FRN峰值的时间窗口与年龄的变化 | 第54-56页 |
5.2.2 FRN潜伏期的时间窗口与年龄的变化 | 第56-57页 |
6 结论 | 第57-59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7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6页 |
附录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