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共产党论文--党史论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年~)论文

新中国成立初期衡阳地区土地改革运动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导论第9-14页
    1.1 写作缘起第9页
    1.2 研究现状第9-13页
        1.2.1 土地改革的依据第10-11页
        1.2.2 土地改革的阶段划分第11-12页
        1.2.3 土地改革意义的分析第12-13页
    1.3 研究思路第13-14页
第2章 衡阳地区土地改革背景第14-26页
    2.1 土地改革前国内形势分析第14-17页
        2.1.1 国内政治形势第14-16页
        2.1.2 国内经济形势第16-17页
    2.2 土地改革前衡阳地区土地形势分析第17-20页
        2.2.1 土地集中的高低程度由中心向外呈对称状分布第17-18页
        2.2.2 土地矛盾恶化,现状急需改变第18页
        2.2.3 土地改革干扰因素多第18-19页
        2.2.4 富农与地主界限十分模糊,较难划分第19-20页
    2.3 历次土地运动对衡阳地区产生的影响第20-26页
        2.3.1 大革命时期衡阳地区的农民运动第21-22页
        2.3.2 土地革命时期衡阳地区的土地运动第22-24页
        2.3.3 解放战争时期衡阳地区的土地运动第24-26页
第3章 衡阳地区土地改革过程第26-37页
    3.1 前期准备第26-30页
        3.1.1 学习中央文件,发动群众第26-27页
        3.1.2 储备干部,定向指派第27-28页
        3.1.3 全面勘察阶级,划分评定第28-30页
    3.2 分配土地第30-32页
        3.2.1 制定分配办法第30-31页
        3.2.2 没收、征收土地第31-32页
        3.2.3 重新分配土地第32页
    3.3 土地复查第32-37页
        3.3.1 “五查”与“三修”第33-34页
        3.3.2 积极投入生产第34-35页
        3.3.3 准备过渡到社会主义农业改造第35-37页
第4章 衡阳地区土地改革评析第37-47页
    4.1 衡阳地区土地改革的特点第37-40页
        4.1.1 任务艰巨,力量单一,政府负荷过重第37-38页
        4.1.2 缺乏比较完备的历史经验,走了弯路第38-39页
        4.1.3 “李四喜”思想十分明显,产生了消极影响第39-40页
    4.2 衡阳地区土地改革的成就第40-43页
        4.2.1 发展了农村生产力,重建了生产关系第40-41页
        4.2.2 推翻原来的乡村组织形式,夯实了新政权的基础第41-42页
        4.2.3 土地经营的多模式化初步确立第42-43页
    4.3 当代启示第43-47页
        4.3.1 准确衡量农业在全市经济组成中的地位第43-44页
        4.3.2 正确分析全市农业存在的问题,然后对症下药第44-45页
        4.3.3 建立全新的农民组织第45-46页
        4.3.4 允许农业生产主题多维化、目标的多元化、经营模式多样化第46-47页
结束语第47-48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48-52页
个人简历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第52-53页
后记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克思与罗尔斯正义理论的比较研究及启示
下一篇:概率学习任务中的行为选择及线索相关FRN的年龄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