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我意识与过去时间距离对道德心理许可的影响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28页 |
1.1 道德心理许可 | 第12-20页 |
1.1.1 道德心理许可概念 | 第12页 |
1.1.2 道德心理许可的相关研究 | 第12-18页 |
1.1.3 道德心理许可的作用机制:道德信誉模型 | 第18-20页 |
1.2 公我意识 | 第20-23页 |
1.2.1 公我意识概念 | 第20页 |
1.2.2 与公我意识相关的理论 | 第20-22页 |
1.2.3 公我意识与道德心理许可 | 第22-23页 |
1.3 过去时间距离 | 第23-28页 |
1.3.1 过去时间距离概念 | 第23-24页 |
1.3.2 与过去时间距离相关的理论 | 第24-25页 |
1.3.3 过去时间距离与道德心理许可 | 第25-28页 |
2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28-30页 |
2.1 问题的提出 | 第28页 |
2.2 研究意义 | 第28-29页 |
2.2.1 理论意义 | 第28-29页 |
2.2.2 实际意义 | 第29页 |
2.3 研究设计 | 第29-30页 |
3 研究一 | 第30-36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30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30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30-32页 |
3.3.1 被试 | 第30页 |
3.3.2 实验设计 | 第30-31页 |
3.3.3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3.3.4 实验程序 | 第32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32-34页 |
3.4.1 公我意识高低组划分 | 第32-33页 |
3.4.2 描述性结果统计 | 第33页 |
3.4.3 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 第33-34页 |
3.5 讨论 | 第34-36页 |
4 研究二 | 第36-41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36页 |
4.2 研究假设 | 第36页 |
4.3 研究方法 | 第36-38页 |
4.3.1 被试 | 第36-37页 |
4.3.2 实验设计 | 第37页 |
4.3.3 实验材料 | 第37-38页 |
4.3.4 实验程序 | 第38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38-40页 |
4.4.1 公我意识有效性检验 | 第39页 |
4.4.2 描述性结果统计 | 第39页 |
4.4.3 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 第39-40页 |
4.5 讨论 | 第40-41页 |
5 总讨论 | 第41-45页 |
5.1 公我意识与道德心理许可 | 第41-42页 |
5.2 过去时间距离与道德心理许可 | 第42-43页 |
5.3 公我意识与过去时间距离的交互作用 | 第43-45页 |
6 研究的不足与研究展望 | 第45-46页 |
7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附录 | 第51-56页 |
致谢 | 第56页 |